对于印度人来说,上周传出的大新闻绝对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在开工14年后,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终于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新阶段,该舰的燃气动力机组首次成功点火,说明其已进入了建造的最后冲刺阶段。据印度官员透露,该舰将按计划于2020年开展首轮海试,预计2022年交付海军使用。届时,“维克兰特”号将携手“维克拉玛蒂亚”号组成印度海军现代化双航母编队,在印度洋展示自身雄姿。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有几分骨感,在国产航母好不容易成型后,舰载机却出了毛病……
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
近日,据印度国内消息显示,印度海军装备的俄制米格-29K舰载战斗机已有近一半暂停使用,趴在机场上接受或等待维护,原因在于机体结构和发动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据悉,印度于2004年开始订购米格-29K,2010年接收了首批该型战机,先后共进口45架,花费约24亿美元。
印军航母搭载的米格-29K
然而早在今年8月,印度媒体就爆料称米格-29K很可能存在设计上的缺陷。据悉在今年6月,一架米格-29K从陆地机场起飞后发生副油箱空中脱落事故,引发地面大火;此前还有一架米格-29K在降落时出现起落架断裂事故;更有印度海军官员称,米格-29K几乎每次在航母上降落时,都会对机身和发动机造成损伤,目前已有40台发动机完全无法使用……
米格-29K副油箱脱落引发大火
从这些案例来看,无论俄罗斯如何否认,恐怕都很难完全撇清米格-29K战斗机在设计上的缺陷和隐患。毕竟如果只是一架两架的偶发事故,那还勉强说得过去,45架该型战机足有一半都在趴窝,且问题十分集中,那就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
印军飞行员训练强度很大
当然,在这件事上,印军本身的因素也十分重要。第一,印度维护人员的素质水平无法满足舰载机部队训练所需。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印度空军和海军对飞行员的训练要求很高,且训练强度和年飞行小时数标准并不亚于北约国家。高强度的训练必然加大装备的磨损,这就要求地勤或舰勤人员的有相应的战机维护水平,才能保证每架飞机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坠毁的印军战斗机
然而众所周知,印度人修飞机是“修一架掉一架”,甚至往往能把好飞机给修坏了。在印度海军航空兵部队刻苦的训练面前,水平不济的维护人员自然无法维护好所有的舰载机,于是乎有一半米格-29K趴窝也就不难理解了。
印度海军“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
第二个因素则是航母本身的问题。与俄海军现役的60000吨级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不同,印度的“维克拉玛蒂亚”号和“维克兰特”号均为40000至45000吨级航母,体型上小了一大圈,飞行甲板的长度和面积均有所不如。
米格-29K钩住阻拦索
对于米格-29K舰载战斗机来说,若想在甲板降落区长度明显比俄军航母更短的印度航母上降落,就不得不借用更加巨大的阻拦索牵引力,即印度航母的阻拦索阻尼比俄军航母来得更大,这样才能在更短的距离内让飞机停下来。如此一来,印军装备的米格-29K在每次降落时承受的机身牵引力肯定要大于在俄军航母上服役的同型机,出现加剧磨损乃至损坏的几率自然要高得多……
米格-29K滑跃起飞
按照现在的损坏速度来看,等到2022年“维克兰特”号航母服役之时,恐怕堪用的米格-29K早已不到一半,不够印度海军两艘航母“瓜分”,这种奇葩的事情大概会困扰印军很长一段时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3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