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买假售假的贪吃蛇游戏
奢侈品打假的案例我们见的不少,但是前段时间“全球最大的跨国假LV案”还是震惊了中国的消费者们。
这次案件有多大呢,中国警方联动阿联酋迪拜警方,查扣侵权奢侈品的奢侈品就有2.8万余件,涉及的品牌包括Louis Vuitton、Hermes、Chanel、TOM FORD等,涉案金额更是高达约18亿元!
而这些价值约18亿的奢侈品包包,全部来自一个广东城中村的小作坊。
被警方查获的售假作坊虽然小,工人也只有十几人,但是作坊规模庞大、分工明确,流程清晰。
采购员将正品包包从迪拜采购回来之后,由手工工人将真包分解、打样、用纸板还原包包版型,再根据原型去市场上采购相似的皮料,最后将皮料粘合成型、涂胶、贴标、包装,一个个外形高度相似的假包就制成了。
不得不说,一些中国的手工艺者”手艺”确实好到能够以假乱真,有些高仿包包,从外观到手感,就连业内行家也难以一眼分辨出来。
而这些复制粘贴的包包,做工即使再逼真,成本也就一两百元,被分销之后,一个包要卖到几千上万,利润有的翻了百倍。
那些负责分销的商家,会配上伪造的“原厂正品”证书、“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来掩人耳目。
单单只有证书发票等伪冒凭证还不够,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他们通常按照正品价格的70%-80%的价格出售,一些图便宜又想买到“真货”的消费者也就上了当。
本以为买了个打七折的包包是赚到,可谁又会做赔本的买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谋取暴利,无良商家的手段你想象不到。
说到售假,你大概率会想到中国某个繁荣的商业地标,比如,北京秀水街、深圳华强北、义乌小商品城、莆田安福电商城、广州白云皮具城等等。但他们,也只是假货市场明面售假的小角色,交易双方都知道几百块钱买不来真货。
更贪得无厌的是那些利用人们对海淘的信任,打着海淘正品的名义售假的商家。
从证书证件、到物流快递,只要是可查证的环节,无良商家都会配合演出把戏做全。央视《新闻1+1》就曾曝光过海淘物流背后的内幕。所谓的海淘物流显示是出口的,到达某转运站,实际上产品纯是内销,根本不是进口货。
插播一条对真假直邮商品不完全辨别办法
一、海外直邮的包裹一定是邮政部门进行核实,查明是否有违禁物品!
二、国际包裹在国与国之间必须有:包裹单、报关单以及海外邮政的物流信息。
三、报关单也是按照中国海关的要求制作,拿到包裹后最关键的步骤是核对发货地址,发货地址的街道城市对照发货人定位地址,那么可以肯定是发货人所发。
四、以一个顺利接到的海外包裹为例,比如德国的包裹,一定有海关德国出口局的转换条形码,一定有国际邮政的确认码,以及海关核准税。
制假售假奢侈品的行为屡打不绝,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需求就会有生意,买假的消费者,正是造假的第一驱动力。
消费者对假货的接受程度促成了假货市场的暴利,被养肥的假货市场,又反过来吸消费者的血。
在探讨为什么人们对假冒奢侈品需求那么旺盛之前,我们得先解决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买奢侈品?
鲍德里亚曾说,需求从来都不是对某个物品的需求,而是对需求的差异,对社会意义的渴望。
在中国,人们把社会地位、身份象征甚至是在家族中的辈分看的很重,要想被人“看得起”,知道你过得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撑面子。
这一点与奢侈品的功能不谋而合,奢侈品包包往身上一背,就是一种表面的、直接的、炫耀性的“面子”。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于2019年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显示,2018年奢侈品市场并未出现疲软迹象,而是继续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预计至202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将为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贡献65%。
中国人,真的很爱买奢侈品,国外的柜哥柜姐为了讨好中国顾客都开始说中国话了,制假售价的无良商家自然也懂得抓住商机。
而人们为什么买假货:一句话概括,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考虑到Z世代将成为全球奢侈品最重要的消费者,为了了解这批年轻人的消费心里和对假货的看法,国际商标协会INTA对中国、日本、美国等10个不同国家的Z世代年轻消费者进行过一次调查。
该报告发现,过去一年中,84%的中国年轻人购买了假货。而且,这些消费者不是被欺骗地购买,而是明明知道它是假货,但还是买了。
即使你自认清高从不买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国人购买假货的行为普遍存在着。
在这部分受访者中,有94%认为知识产权与实体产权同等重要或更重要,97%表示他们非常尊重他人的想法和创作。尽管中国年轻一代的知识产权意识在全球都处于领先的水平,他们还是抵挡不住假货的诱惑。
对于Z世代消费者来说,奢侈品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能够制造社交距离。
再加上近年来奢侈品不断讨好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披上了时尚爆款的外衣,一件奢侈品不论在现实社交还是社交网络上总是能够轻易获得很多人羡慕的眼光。
虽然有些人没有足够的经济水平能够支撑得起一件奢侈品的开支,但是假货的logo就足够让他们在聚会、相亲、约会等场所撑住一份底气。
另外,就是虚荣心作祟。
就拿中产阶级来说,他们是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银行卡里有点小钱,渴望穿着名媛或明星同款衣服手袋,以及身处的环境拥有某种身份虚荣的压力,但是又不舍得花那么多钱买个正品,买个仿的logo倒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理。
▲Louis Vuitton's Fall 2010 Campaign
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喜欢真假混买,他们或许意识到奢侈品本身的价值并不值那万把块钱,他们在消费决策中,精打细算,反正开着跑车、穿着限量球鞋,也不会有人怀疑用的奢侈品是假货。
之所以买,还是为了个人的形象设定,对他们来说,奢侈品不仅仅是一个包或是一件衣服了,它们和个人品味、时尚观念没什么关系,奢侈品本身的历史和工艺对他们来说也不太重要,维持住人设就够了。
总而言之,这些驱动人们购买奢侈品的心理,很多都是“为他”而买。
真正“为己”的奢侈品消费,比起奢侈品的大logo和财力的象征,他们更加注重审美标准和专属于奢侈品的高级工艺。
尽管很多人都说假货比真货质量好多了,但是体验过正品的质感和工艺的人会知道,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尽管假冒产品能够在外观上做到相似,奢侈品的工艺,不是小作坊能超越的。
这种与经济实力不匹配的“为他”消费,买正让人感到力不从心,买假更是自我损耗。
虽然说卖假货犯法,买假货不犯法,但是买卖这件事情,终究还是一个闭环。消费者对高仿假货产品的消费心理,依然是支持假货市存在的重要因素。
路易威登大中华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执行总监谭女士在案件采访中说道,目前假冒奢侈品依然有很大市场,有关部门加强协作打击跨过售价只是一个步骤,从终端而言,还是要建议消费者通过品牌的正规渠道购买。
▲1980S CHANEL
虽然不少人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意识,并且在道德上反对购买假冒奢侈品,但是更多人对待买假货这种行为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
其中最理直气壮的理由莫过于:”我没钱,买不起正品,只能买假货了。“
当我们在考虑奢侈品买与不买时,就说最基本的一样,那就是自己的消费能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买了再逼真的高仿包,背出去的时候,就算没有人用狐疑的眼神多看你的包一眼,你自己永远都知道它从某小商店或者某个微商那里买来的。你背的那个LV包包是不是正品,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电视剧《欢乐颂》里,虚荣且喜欢用A货撑门面的樊胜美
穷才买假货?不,买假货只会让你变得更穷。因为你为假货花出去的钱,既没有买到奢侈品的价值,也浪费了钱去买了一个成本更低的仿品。
它不但没有提高你想要的认同感,同时也降低了你的安全感,“樊胜美”式虚荣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很多人也会说,奢侈品百害无一利,不如一股脑抵制了,眼不见心不烦。
奢侈品当真百害无一利?不见得。
奢侈品当然有过真正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它们还只是为王公贵族富商巨贾们服务,它代表着奢华和地位、精湛的工艺和不菲的价值。
和如今堂而皇之让衣服变成“一次性”物品不同,以前的设计师还会亲自依据顾客的身材修改尺寸,一件衣服可以反复穿好几年,是大家公认的奢侈的象征。
▲1959,Chanel 为模特Marie Hélène量体裁衣
那奢侈品真的如我们想象那般高尚吗?也不见得。
后来,属于奢侈品行业的重要时期结束了,奢侈品成为了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的东西,它不断讨好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以更加亲民地姿态成为一门赚钱的行业,不断唤起人们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在扩张中国市场的时候,甚至不熟悉中国的文化和规则,闹出过很多笑话。
没有奢侈品,还会有其他的潘多拉魔盒,归根结底,是往奢侈品加入贪婪、虚荣、攀比等因素的功利心啊,太复杂。
你要是真的认可自己,再名贵的包都只是你的附属品,而不是你心甘情愿被奢侈品绑架。
消费者也好,售卖假货的商贩也好,终究是贪吃蛇的其中一环,种下什么样的欲望,就自食什么样的果。
关于奢侈品的买与不买,只有你自己心中有答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2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