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镇一颗印民居
徐霞客游记
杨林小堡子古驿道
杨林民居
杨林四合院
杨林四合院
●滇游记六(节选)
……(徐霞客出寻甸在游记中关于嵩明的记载)
原文:登杨林老脊,犹东望而见之,今则南望而见之,皆在七八十里之外。按《志》无尧林之名,惟有秀嵩山在嵩明州东二十里,耸秀插霄汉,环州之山,惟此为最耳,度壑西转,二里,越小溪桥,有村在北陇,是曰壁假。由其西攀岭北上,旋逾坳而西,一里,复下涉壑,又南见天表高峰。时已追及一老人,执而问之,果尧林也。又西一里,复入西峡。蹑峡而上半里,逾岭西,西界遥山始大开,望见南龙老脊,自西南横列而东北,则东川、寻甸倚之为界者也。其脊平峙天际,而西南与东北两头各起崇峰,其势最雄,亦最远。从屏峙中又分列一支,自西北走东南,若“八”字然。其交分之处,山势独伏,而寻甸郡城正托其坳中。由伏处入,为东川道;西逾分列之脊,为嵩明并入省道;循分列东麓而南,为马龙道。杨林之水,绕尧林之东,马龙水由中和北转,同趋而北,皆随此分列之山,而合于其东者也;但溪流犹不可见,而郡南海子则汪然可挹舀。从此西下,坡峻岭豁,二里抵其峡中。
译文:
……
登上杨林所的主峰,往东就能见到它,如今则是往南也看见了,从这里和从杨林所看药灵山都是在七八十里之外。查证志书没有药灵山这一名称,只记有秀嵩山位于嵩明州东面二十里处,秀丽高耸直插云霄,整个嵩明州的山,以这座山为第一。越过沟壑往西转,二里,跨过小溪桥,有个村子在北陇上,这是壁假。从壁假西面攀岭往北不久越过山坳往西走,一里,再往下穿过沟壑,往南又看见直插天外的高峰。此时我已经追赶上一位老人,拉住他询间高峰,果然是药灵山。又往西走一里,再进入西峡谷。攀爬峡谷而上,半里,翻到山岭西面,西部的远山才大大开阔,看到南部主峰山脉的正脊,从西南横列着往东北延伸,是东川府、寻甸府的分水岭。其脊平缓地沿天边峙立,而西南与东北两端则分别耸起高大的山峰,其气势最为雄伟,也最远。在屏风般峙立的山脊中部又分列出一支脉,从西北往东南走向,像“八”字一样。支脉交叉分出的地区,山势特别低伏,而寻甸府城正好依托在这片山坳上。顺低伏的地段进入寻甸府,是从东川府来的道路;往西越过分列出的支脉之脊,是去嵩明州以及省城昆明的道路;顺着分列支脉的东麓往南走,是去马龙州的道路。杨林所的河流,绕着药灵山往东流;马龙州的河流,经过中和往北转,和杨林所的水一同流向北,都是随着此分列之山的走向流,然后在其东面汇合;只是溪流从这里还看不见,而寻甸府南面的湖泊则宽广得好像能用手捧到水。从这里往西下,坡陡岭开阔,二里抵达其峡谷中。
徐霞客嵩明游线地标认证
徐霞客嵩明游线地标认证
徐霞客嵩明游线地标认证
徐霞客嵩明游线地标认证
徐霞客嵩明游线地标认证
●滇游记七(节录)
…… (9月26日吃过早饭,徐霞客从寻甸羊街赶往嵩明龙街)
又北一里半,南冈东自尧林山直界而西,西抵果马南山下,与果马夹溪相对,中止留一隙,纵果马溪南去;溪岸之东山,阻溪不能前,遂北转溯流作环臂状。又有村落倚所环臂中,东与行路相向,询之土人,曰果马村。从此遂上南冈,平行冈岭二里,是为寻甸、云南之界。
盖其岭虽不甚崇,自南界横亘直凑西峰,约十余里,横若门阈,平若堵墙,北属寻甸,南属嵩明,由此脊分焉。稍南,路左峰顶有庵二重,在松影中,时雨急风寒,急趋就之。前门南向,闭莫可入。从东侧门入,一老僧从东庑下煨堗,见客殊不为礼。礼佛出,将去之,一爨下僧(号德闻)。出留就火。
薪不能燃,遍觅枯槎焙之,就炙湿衣,体始复苏;煨栗瀹茶,肠始回温。余更以所携饭乘沸茶食之,已午过矣。
零雨渐收,遂向南坡降。三里,抵坡下,即杨林海子之西坞也。其处遥山大开,西界即嵩明后诸老龙之脊,东界即罗峰公馆后分支,为翠峰祖脊,相对夹成大壑,海子中汇焉;其南杨林所城当锁钥,其北尧林山扼河口。
海东为大道所经,海西为嵩明所履,但其处竹树渐密,反不遑远眺。大道东南去,乃狗街子道;岐路直南去,为入州道。余时闻有南京僧,在狗街子州城大道之中,地名大一半村者,欲往参之,然后入州。乃从岐道下竹坑间行,一里,有大溪自西北环而东注,即果马溪之循西山出峡,至是放而东转者。
横木梁跨石洑上,洑凡三砥,木三跨而达涯之西,其水盖与新桥石幢河相伯仲者也。既度,即平畴遥达,村落环错,西南直行,六里而抵州。由塍中东南向,遵小径行二里,过小一半村。
又一里,有大路自东北走西南,是为狗街子入州之道,道之北即为大一半村,道之南即为玉皇阁。入访南京师,已暂栖州城某寺。
其徒初与余言,后遂忘之。南京僧号金山。余遂出从大道,西南入州。二里,又有溪自西而东向注,其水小于果马之半而颇急,石卷桥跨之。越而西南行,泞陷殊甚。自翠峰小路来,虽久雨之后,而免陷淖之苦,以山径行人少也。一入大路,遂举步甚艰,所称“蜀道”,不在重崖而在康庄如此。又三里直抵西山下,转而西南,又一里而入嵩明之北门,稍转东而南停于州前旅舍。问南京僧,忘其寺名,无从觅也。
二十七日密云重布,虽不雨不雾,而街湿犹不可行。
余抱膝不下楼,作书与署印州同张,拒不收;又以一刺投州目管,虽收而不即答。初是州使君为吾郡钮国藩,武进乡荐。余初入滇,已迁饶州别驾,至是东其辕及月矣。二倅古时称副职皆南都人,余故以书为庚癸呼,乃张之扦戾牴牾而乖张乃尔,始悔弹铗操竽之拙也。是日买得一野凫野鸭,烹以为供。
二十八日晨起,浓云犹郁勃,惟东方已开。余令肆妇具炊,顾仆候管倅回书。余乃由州署西,践湿径,北抵城隍庙,其东为察院。其中北向登山数级,右为文庙,左为明伦堂、尊经阁。登阁,天色大霁,四山尽出,始全见海子之水当其前。
是海子与杨林共之,即《统志》所云嘉利泽也,以果马巨龙江及白马庙溪之水为源,而东北出河口,为北盘江之源者也。由中路再上,抵文庙后夹衢西入,与文庙前后并峙者,是为宗镜寺。
寺建于唐天祐中。寺古而宏寂,踞蛇山之巅,今谓之黄龙山。山小而石骨棱棱,乃弥雄山东下之脉,起而中峙如锥,州城环之,为州治之后山者也。昔多小黄蛇,故今以黄龙命名。嵩明旧名嵩盟。《一统志》言,州治南有盟蛮台故址,昔汉人与乌、白蛮会盟之处,而今改为嵩明焉。州城亦因山斜绕,门俱不正,其向与寻甸相似。
嵩明正北由大山峡口入,竟日而通普岸、严章,为寻甸西境;正南隔嘉利泽,与罗峰公馆对,为杨林北境;正东为尧林山,踞河口之北,为下流之砥柱;正西逾岭,为旧邵甸县。其北之梁王山,为老龙分支之处,领挈众山,为本州西境,与寻甸、富民、昆明分界者也。
嵩明中环海子,田泽沃美。其西之邵甸,南之杨林,皆奥壤也,昔皆为县,而今省去。杨林当大道,今犹存所焉。
出寺下山,还饭于店,而管倅回音不至。余遂曳杖出南门,转而西,半里抵塔下。大道东南由杨林去,余时欲由兔儿关,乃西南行。一里,有追呼于后者,则管倅以回柬具程,命役追至,而程犹置旅寓中。因令顾仆返取,余从间道北向法界寺待之。法界寺者,在城西北五里,亦弥雄山东出之支,突为崇峰者也。路当从西门出,余时截冈逾陇,下度一竹坞,二里而北上山。蹑坡盘级而上,二里,逾一东下之脊,见北坞有山一支,自顶下垂,而殿宇重叠,直自峰顶与峰俱下。
路有中盘坳中者,有直蹑峰顶者,余乃竟蹑其顶,一里及之。
西望峰后,下有重壑,壑西北有遥巚最高,如负扆挈领,拥列回环,瞻之甚近,余初以为嵩明之冠,而不知其即梁王之东面也。
转而东,峰头有元帝殿冠其顶,门东向。
余入叩毕,问所谓南京师者,仍不得也。先是从城中寺观觅之不得,有谓在法界者,故余复迂途至,而岂意终莫可踪迹乎。由殿前东向下,历级甚峻。半里得玉虚殿,亦东向,仍道宫也,两旁危箐回合,其境甚幽。再下,出天王殿。又下半里,有一庵当悬冈之中,深竹罨门,重泉夹谷,幽寂窈窕。
惜皆闭户,无一僧在。又下,始为法界正殿。先人殿后悬台之上,其殿颇整,有读书其中者,而主僧仍不在。乃下,礼佛正殿。甫毕,而顾仆亦从坞中上。东庑有僧出迎,询知南京师未尝至。而仰观日色,尚可行三十余里,遂询道于僧,更从北径为邵甸行。盖杨林为大道,最南而迂;兔儿为中道,最捷而坦;邵甸为北道,则近依梁王,最僻而险。余时欲观其挈领之势,遂取道焉。
由寺前西南转竹箐中,随坳而南,一里,逾东南冈,出向所来道,遂南下山。一里抵山下,有坞自西北来,即前岭头下瞰重壑之第一层也。由其南横度而西南,二里,过一村,村南始畦塍相属。随塍南下,西行畦中一里余,望见北冈垂尽处,石崖骈沓,其东村庐倚冈上,为灵云山;西有神宇临壑,是为白马庙。神宇之西有坞,自北山回环而成峡,有大溪自峡中东注而出,即前岭头遥瞰之第二层也。
其壑西南,始遥遇粱王最崇峰之下。
盖梁王东突,耸悬中霄,北分一支,东下为灵云峰,即白马所倚;再北分一支,东峙为法界寺,法界北壑虽与梁王对夹,而灵云实中界焉,故梁王东麓之溪潆注,俱从此出也。其流与东山之巨龙江相似,东西距州城远近亦相似也。溪无桥,涉之,即西上坡。始余屡讯途人,言渡溪而西,必宿大大村,村之东,皆层冈绝岭,漫无村居。
问:“去村若干里?”曰:“三十。”余仰视日色,当已不及,而土人言不妨,速行可至。再问皆然。遂急趋登坡,一里,有负载而来者,再问之,曰:“无及矣。不如返宿为明晨计。”余随之还,仍渡溪,入白马庙。庙敝甚,不堪托宿。乃东过骈沓石崖,从村庐之后,问宿于灵云山僧。是庵名梵虚,僧虽不知禅诵,而接客有礼,得安寝焉。
二十九日晨起,碧天如洗。亟饭。仍半里渡溪,蹑西坡而上。迤逦五里,逾冈脊,东望嘉利泽,犹在足下;西瞰粱王绝顶,反为近支所隐不可见,计其处,正当绝巚之东,此即其支冈也。冈头多中陷之坎,枯者成眢井,潴者成天池。
稍西北,盘冈一里,复西南下。一里,度中洼之底,复西北上,行山南岭坡间。二里,复西南下坞中。其坞自西北崇峰夹中来,中有流泉颇急,循坞西崖东坠,此梁王山东南之流也。有歧路直自坞外东南来,直西北向梁王山东腋去,此杨林往普岸、严章径,余交截之而西。半里,渡西涯急流,复西北蹑冈上,颇峻。
一里,蹑峰头,已正当梁王山之南矣。
西向平行岭头,一里,又西下半里,坞有小水,犹东南流也。
一里径坞,又西上逾岭。半里,复下。其岭南北俱起,崇峰夹之,水已西南行,余以为过脊矣,随之下一里,行峡中。转而南一里,又有水自西北来,同坠壑东注而下嘉利泽。始知前所过夹峰之脊,犹梁王南走之余支也。越水,复西北蹑峻而上,一里半,抵峰头,则当梁王山之西南矣。是峰西南与南来老脊,又夹坑东北下嘉利泽,是峰东北与梁王主峰,亦盘谷东下嘉利泽。从脊上平行而西,一里余,出西坳。半里,始见其脉自南山来者,从此脊之西北下,伏而再起,遂矗峙粱王焉。
粱王山者,按《志》无其名,余向自杨林西登老脊,已问而知之,云在邵甸东北,故余取道再出于此,正欲晰其分支界水之源也。然《志》虽不名梁王,其注盘龙江则曰:“源自故邵甸县之东山、西山。”则指此为东山矣。
其注东葛勒山,则曰:“在邵甸县西北,高三十里,为南中名山,远近诸峰,高无逾此。”则所谓三十里者,又指此为东葛勒山矣。但土人莫谙旧名,困梁王结寨其顶,遂以梁王名之。
《志》无梁王名,未尝无东葛勒名也。其脉自澂江府罗藏山东北至宜良,分支东北走者,为翠峰之支,正支西北走者,由杨林西岭,而北度兔儿关,又北度此而高耸梁王山,横亘于邵甸之北,其东西两角并耸,东垂下临白马溪之西,西垂下临牧养涧之东。
由西垂环而西南为分支,则文殊商山之脉所由衍也;由东垂走而东北为正支,则果马、月狐之脊所自发也。西垂曲抱,而盘龙之源,遂浚滇海;东垂横夹,而嘉利之派,遂汇北盘:宜其与罗藏雄对南北,而共称梁王云。
过脊,渐西降,西瞰夹坞盘窝,皆丰禾芃芃,不若脊东皆重冈荒碛也。一坡西垂夹坞中,上皆侧石斜卧。从其上行,二里,始随坡下坠。一里及坞,有小溪自东南坞中出,越之西行。又半里,有村聚南山下,皆瓦房竹扉,山居中之最幽而整者,是曰大大村。始东西开坞,梁王山西南之水,由坞北西注;余所越南坞之水,截坞而从之。
半里,越村之西,又开为南北之坞,有小水自南来,经西冈下,北合于东坞之水,同破西北峡而下坠,当西出于邵甸之北者也。
路越南来小水,遂西南上坡。盘坡而上,约里许,越其巅。又西下半里,西南涉溪;其溪似南流者。一里,又西逾坡脊,平行坡上。又一里余,始见西坞大开。其坞自北而南,辟夹甚遥,而环峰亦甚密,坞中丰禾云丽,村落星罗,而溪流犹仅如带,若续若断焉。于是陡降西麓,半里抵坞。有村倚麓西而庐,是曰甸头村,即邵甸县之故址也。是村犹偏于坞东;坞北有峰中垂,亦有聚庐其上。其地去嵩明州四十里,重峦中间,另辟函盖。正北则梁王正脊亘列于后,东界即老脊之北走者,西界即分支之南环者。其西北度处,有坳颇平,是通牧漾;东北循梁王山东垂而北,是通普岸、严章;西逾岭,通富民县,东逾岭,即所从来者;惟南坞最远,北自甸头,十里至甸尾。
坞中之水,南至甸尾,折而西南去,路亦逾山而西,遂为嵩明、昆明之界焉。
余既至甸头村,即随东麓南行。一里,有二潭潴东涯下,南北相并,中止有岸尺许横隔之,岸中开一隙,水由北潭注南潭间,潭大不及二丈,而深不可测,东倚石崖,西濒大道,而潭南则祀龙神庙在焉。潭中大鱼三四尺,泛泛其中。潭小而鱼大,且不敢捕,以为神物也。甸头之水,自北来流于大道之西;潭中水自潭南溢,流大道之东,已而俱注于西界之麓,合而南去。路则由东界之麓,相望而南。坞中屡过村聚。八里,有小水自东峡出,西入于西麓大溪,逾之。南二里,则甸尾村横踞甸南之坡。有岐直南十里,通兔儿关;正路则由村西向行。一里余,直抵西界之麓,有石梁跨大溪上。逾梁,始随西麓南行。
半里,溪水由西南盘谷而入,路西北向逾岭。一里,登岭头。
一里,下岭西坞中,路复转西南行,大溪尚出东南峡中,不相见也。盖其东老脊,南自宜良,经杨林西岭度而北,一经兔儿关,其西出之峰突为五龙山,则挟汇流塘之水而出松花坝者也;再北经甸尾东,其峰突为祭鬼山,则挟邵甸之水而盘江考。
西出汇流塘者也。于是又西越坞脊,四里,随坞西下。一里,又有水自北峡来,有梁跨之,其势少杀于甸尾桥下水。有村在梁之西,是为小河口,即牧漾之流,南经此而与邵甸之水合,而出汇流塘者也。过村,又西南上岭,盘折山坡者七里,中有下洼之窞。
既而陡下峡中,有小水自西北峡来,渡之,村聚颇盛。村之南,则邵甸之水,已与小河口之流,合而西向出峡,至此复折而南入峡中,是为汇流塘,其潆回之势可想也。从此路由西岸随流入峡,其峡甚逼,夹翠骈崖,中通一水,路亦随之,落照西倾,窈不见影。曲折四里,有数家倚溪北岸,是为三家村。投宿不纳。盖是时新闻阿迷不顺,省中戒严,故昆明各村,俱以小路不便居停为辞。余强主一家,久之,乃为篝火炊粥,启户就榻焉。
●译文:
又往北走一里半,南面的山冈从东边药灵山直直分出往西延伸,西边抵达果马山南端之下,与果马山隔着溪水相对,中间只留下一条间隙,放任果马溪往南流去;果马溪东岸的山,因溪流阻挡而不能往前延伸,于是转北溯流延伸,形成绕臂形状的走向。还有一个村落靠在绕臂状的山脉中,在东边正对着道路,询间当地人,是果马村。从这里就登上南面的山冈,在冈岭上平走二里,这是寻甸府和云南府的分水岭。
原来这岭虽然不算很高,但从南部一直横贯、和西部的山峰聚合,大约有十余里长,横着的如同门坎,平平的像堵墙,北部属于寻甸府,南部属于嵩明州,是以这岭脊区分。稍微往南,道路左边的山峰顶上有两层佛寺,从松影中露出来,这时雨大风冷,急忙朝着佛寺奔去。佛寺的前门朝南开,但门紧闭不能进入。从东边的侧门进去,一位老僧人在东边的侧房中烤火,见到客人一点礼仪都不讲。我拜佛后出来,准备离开这里,有个做饭的下等僧人〔法号叫德闻〕,出来挽留我烤火。
柴潮湿,点不燃,遍地找枯树枝来烧火,我就着火烤湿衣服,身体才恢复过来,煮栗子,烧茶水吃后,肠胃才转暖。我还将另外带着的饭借滚烫的茶水吃了,时间已过了正午。
断断续续的雨渐渐停了,于是往南下坡。三里,来到坡脚,是杨林所海子西边的山坞。这里离山很远,地势十分开阔,西部是嵩明州背后各道山脉的主峰,东部是罗峰公馆背后的分支山脉,为翠峰山的起始山脊;东西相对,夹成大山谷,湖泊聚汇于其中;山谷南部的杨林所城具有军事要镇的地位,山谷北部药灵山控制着河口。
湖泊东边是大路所经过的地区,湖泊西边是去嵩明州要走的地段,但这里竹林树木逐渐茂密起来,反而没有空处可以远眺。大路往东南走,是去狗街子的路;岔路直直地往南走,是去嵩明州的路。当时我听说有个南京的僧人,住在狗街子到嵩明之间的大路途中,地名叫大一半村,想去拜访他,然后再到嵩明州。于是顺着岔路下到长满竹子的坑中行走,有条大溪流从西北方绕着往东流,这就是果马溪顺着西部山脉流出峡谷,到这里放开后转向东流的河段。
木桥横跨在石袱上,石袱一共三块,木桥分三段横跨在上面而到达河西岸,桥下的水大致与新桥石幢河不相上下。过桥后,便是伸向远方的平整田地,村庄环绕错落,往西南一直走,六里到嵩明州。从田埂上往东南,沿着小路走了二里,经过小倚伴村。又走一里,有条大路从东北伸向西南,这是从狗街子去嵩明州的路,路的北面就是大一半村,路的南面财是玉皇阁。进大一半村去拜访南京法师,知法师已暂时住到州城的某个寺庙。
法师的徒弟当初和我说过此事,我后来就忘了。南京法师的法号叫金山。我从大一半村出来就顺大路走,往西南去州城。二里,又有一股溪水从西往东流,其水量比果马溪的一半还小一,但流速较急,一座石拱桥横跨水面。过桥后往西南走,烂泥深陷得特别厉害。从上翠峰山走小路以来,虽然是久雨之后,却免掉了陷入泥泞的痛苦,因为山间小路行人稀少。一上大路,就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所谓的“蜀道”不在重重悬崖中,却在康庄大道上。像这样艰难地又走了三里,一直抵达西边山下,再转往西南走,又一里就进入嵩明州城的北门,稍微转东后再往南走,在州衙前的旅舍留宿。去询问南京僧人,忘记了是哪一个寺庙,没有地方寻找了。
二十七日阴云重重密布,虽然没有下雨,没有起雾,但街道仍然潮湿,难以行走。
我抱膝而坐,不打算下楼,写信给代理知州张州同,他拒绝不收;又写一张名片投送管州目,他虽然收下却不立即答复。早先,嵩明州的知州是我家乡的钮国藩〔武进县的举人〕,我刚到云南,他已迁升为饶州别驾,此时往东去就任将近一个月了。州中的两位副职都是南京人,所以我写信向他们借钱,而张州同竟如此不讲情理,我于是后悔因穷困而寄希望于他们的笨拙行为了。这天买到一只野鸭,烹煮来作为食物。
二十八日早晨起床,云层仍然十分浓密,只是东方已经亮开了。我让旅舍主妇准备饮食,顾仆去等候管州目的回信。我于是顺州署西边,踩着潮湿的小路,往北走到城隆庙,城隆庙东面是察院。从正中往北登几级台阶上山,右边是文庙,左边是明伦堂、尊经阁。登上尊经阁,天色非常晴朗,四周的山峰完全显露出来,才清楚地看见满湖的水就位于尊经阁前方。
这个湖泊由嵩明州和杨林所共同享有,就是《一统志》所记载的嘉丽泽了,其水来源于果马山流出的龙巨江以及白马庙溪,然后往东北流到河口,是北盘江的源头。顺着中间的路再往上走,到文庙背后的窄街、然后往西进去,和文庙前后并列对峙的是宗镜寺。
宗镜寺修建于唐代天佑年间(904一907)。寺庙古朴而且十分空寂,座落在蛇山顶上,蛇山现在称为黄龙山。山小但山上的石头棱角分明,是弥雄山往东延伸的山脉,到这里耸起,而且像锥子一样峙立在州中,州城环绕着这座山,它是州署的后山。〔山上从前小黄蛇多,所以现在用黄龙命名。〕登上这座山,则嵩明一州的形势,全部收在眼里了。嵩明州原来叫嵩盟。《一统志》记载,州署南面有盟蛮台旧址,是从前汉人和乌蛮、白蛮会盟的地方,而现在改称嵩明了。嵩明州城也是靠山斜绕,城门都不正,城门座向和寻甸府城相似。
从嵩明州的正北面顺着大山谷口往里走,一整天就到普岸、严章,普岸、严章位于寻甸府西部边境,正南面隔着嘉丽一泽,与罗峰公馆相对,是杨林所的北部边境;正东面是药灵山,药灵山位于河口的北面,是下游的中流砒柱;正西面翻过山岭,是原来的邵甸县。邵甸县北面的梁王山,是主峰山脉分支的地方,统领着众多的山脉,是嵩明州的西部边境,也是嵩明州与寻甸府、富民、昆明的分界。
嵩明州中部湖水环绕,土地沃美。嵩明州西面的邵甸,南面的杨林所也是土地肥沃,两地从前都设县,而现在都免除了。杨林位于大路边,现在还有所设在那里。
从崇镜寺出来便下山,返回旅店吃饭,但管州目的回音没到。我于是拄着拐杖从南门出城,转往西走,半里来到一座塔下,大路往东南向杨林所伸去,此时我打算从兔耳关走,于是往西南行。走了一里,有人在后面追赶呼叫,是管州目在回帖时备了财物送我,命令差役追到这里,而财物还放在旅店中。于是让顾仆返回去取财物,我从小路往北去法界寺等他。法界寺位于城西北五里处,那里也是弥雄山向东延伸的支脉,突起为高大的山峰。去法界寺的路应当从西门出城,我不时地穿越冈陇,往下经过一道竹林遍布的山坞,走二里就往北上山。顺着坡绕着阶梯往上走,二里,越过一道往东延伸的山梁,看到北坞中有一座山,从最高处往低处下垂,而佛殿庙宇层层叠起,一直从峰顶往下伸去。
有顺坞中绕着山坳走的路,也有直达山顶的路,我于是就直登山顶,攀登一里到达。
往西看山峰背后,下面有重叠的沟壑,沟壑西北远处有座最高的山峰,像背靠屏风朝见群臣的帝王一样率领群山,群山簇拥环列在它的周围,看起来离得很近,开始我以为是嵩明州的最高峰,却不知道原来它就是梁王山的东面。
转向东,峰顶最高处有元帝殿,殿门朝东开。
我进殿叩拜完毕,询间所听说的南京法师,仍然没有找到。在这之前我在城中的寺观里寻访而没有找到,有在法界寺的说法,所以我又绕路来法界寺,而哪里想到最终没有一个人知道法师的踪迹呢。从元帝殿前往东下,走过很陡的台阶。半里来到玉虚殿,殿门也是朝东,仍然是道教的庙宇,两旁陡峭的山著环绕聚合,环境非常幽静。再往下走,到天王殿。从天王殿出来又往下走半里,有一座寺庵位于陡冈之中,茂密的竹子掩映庵门,两股泉水夹在山谷中,幽静美好。
可惜这些庙宇都是关门闭户,没有一个僧人在。又往下走,才是法界寺的正殿。我先进到正殿背后的高台上面,其殿很整齐,有人在殿中读书,但主持的僧人仍然不在。于是从高台下去,到正殿里拜佛。刚刚拜完,顾仆就从坞中上来了。东侧的房中有僧人出来迎接,询问后知道南京法师不曾来到法界寺。而抬头观看天色,还能走三十多里,于是向僧人询问道路,改从往北去邵甸的路走。因为从杨林所走是大路,最往南,因而绕路;从兔耳关走是正中的路,最近而且平坦;从邵甸走是北边的路,则靠近梁王山,最偏僻而且险阻难走。当时我想观看梁王山率领群山的气势,就选择走北道。
从法界寺前面往西南转进遍布竹林的山鲁中,顺着山坳往南走,一里,往东南翻过冈,走到先前过来的路上,于是往南下山。一里抵达山下,有道山坞从西北延伸过来,就是刚才从岭头往下看到的第一层重叠沟壑。顺山坞南部横穿过去然后往西南走,二里,经过一个村子,村南才有连接不断的畦田。跟着田埂往南下,在畦田中往西走一里多,看到北冈垂到底部的地方,石崖并列众多,其东面有个村子靠在冈上,叫灵云山;西面有间供奉神灵的房屋,面临沟壑,叫白马庙。白马庙西部有道山坞,沿着北面的山环绕过来而形成峡谷,有条大溪流从峡谷中往东流出去,是刚才在山顶远看的第二层沟壑。
其壑西南端,才靠近远处梁王山最高的山峰下面。
大概梁王山东部突起,高耸入云,北部分出一支脉,往东垂下去为灵云峰,是白马庙背靠的山;再往北分出一支脉,往东耸立为法界寺所坐落的山,法界寺北部的沟壑虽然夹在梁王山对面,而灵云峰其实位于中部,所以梁王山东麓萦绕的溪流,都是从这里流出去的。这溪流和东山的巨龙江相似,东西两边距离州城的远近也相似。溪流上没有桥,淌水过去,立即往西上坡。当初我多次问过路上遇到的人,说渡过溪流就往西走,一定得住在大大村,从大大村往东走,都是层叠的山冈和陡峭的山岭,四周没有村庄民居。
我问:“距离大大村有多少里路?'’回答说:“三十里。”我抬头看天色,估计已经赶不到了,而当地人说不碍事,急行可以赶到。又问,都这样说。于是急急忙忙朝着坡上走,一里,有背着东西过来的人,我又向他问路,他说:“来不及了。不如返回去住下作明天早走的打算。”我跟着他往回走,仍然淌水过溪,进入白马庙。庙很破败,不能寄宿。于是往东经过并列着的众多石崖,顺着村子后面走,去灵云山僧人那里求宿。住宿的庙宇叫梵虚,僧人虽然不懂坐禅诵经,但接待客人很有礼貌,我们得以在庙中安睡。
二十九日早晨起来,碧空如洗。急忙吃饭。仍旧走半里淌水过溪,攀登西坡往上走。曲曲折折地走了五里,翻越冈脊,往东看嘉丽泽,仍然在脚下;往西看梁王山最高峰,反而被近处的支脉所挡而不能看到,估计支脉的位置,正处在梁王山最高峰的东边,这里是支脉的分支山冈了。冈头上有很多下陷的坑穴,干的坑穴形成普井,积聚着水的形成天池。
稍往西北绕冈走一里,又往西南下。一里,穿过中洼地的底部,又往西北上,在山南面的岭坡上行走。二里,又往西南下到坞中。这山坞从西北高峰的夹缝中伸来,坞中有股泉水流得很急,顺着山坞西边的山崖往东坠落下去,这是梁王山东南边的溪流。有条岔路直直从山坞以外的东南边伸过来,直直往西北梁王山东侧伸过去,这是从杨林所去普岸、严章的小路,我横穿小路往西走。半里,渡过西边的急流,又往西北攀着冈往上走,很陡。
一里,爬到峰头,已经正正地处在梁王山的南面了。往西在岭头平平地走,一里,又往西下半里,坞中有条小溪,仍然是往东南流。
一里穿出山坞,又往西上,翻过山岭。半里,又下。其岭南面、北面都高高耸起,高峰夹着它,水流已经往西南流,我以为越过岭脊了,顺着岭下一里,在峡谷中行走。转向南走一里,又有水流从西北流来,同样落到沟壑中往东流进嘉丽泽,才知道先前翻过的、夹在高峰之中的岭脊,仍然是梁王山往南走向的余支脉。渡过水流,又往西北攀登陡峰而上,一里半,抵达峰顶,于是就处在梁王山的西南边了、这座山峰的西南部和南边延伸过来的主峰山脉之间,又夹着往东北伸到嘉丽泽的坑;这座山峰的东北部和梁王山主峰之间,也环绕着往东延伸到嘉丽泽的山谷。从山梁上平平往西走,一里多,走出西坳。半里,才看见从南边山延伸来的山脉,顺着这道山梁的西北部延伸下去,低伏之后又耸起,矗立为高大的梁王山。
梁王山,考查志书没有这一名称,我过去从杨林所西面攀登主峰山梁,询问后而知道有梁王山了,说位于邵甸东北,所以我取道邵甸而再次走到这里,正是打算弄清楚梁王山各分支山脉划分水道源流的情况。而志书虽然没有记载梁王山名,但书中则注释盘龙江道:“发源于原邵甸县的东山、西山。”那么就指明梁王山是东山了。
其注释东葛勒山,厕说:“位于邵甸县西北,山高三十里,是南中地区的名山,远处近处的各座山峰,没有比它高的。所谓三十里高的说法,又指明梁王山是东葛勒山了。只是当地人不熟悉原来的山名,因为梁王在其顶上安营扎寨,于是就叫梁王山。
志书没有梁王山名,不见得就没有东葛勒山名。它的山脉从徽江府的罗藏山东北一直伸到宜良县,分往东北走向的一支,是翠峰山脉;往西北走向的主峰山脉,经过杨林所西部的山岭,就往北延伸到兔耳关,再往北延伸到这里而高耸为梁王山,横贯在邵甸北部,其东西两端同时耸起,东边伸下去濒临于白马溪之西,西边伸下去濒临于牧养涧之东。
从西边绕向西南,形成分支山脉,是文殊商山所延伸的山脉;从东边走向东北,形成主支山脉,是果马山脊、月狐山脊所延伸的山脉。西边的山脉曲折环抱,而盘龙江的上源,从其中通向滇池;东边的山脉横列两层,而嘉丽泽的支流,从其中汇入北盘江;梁王山和罗藏山雄伟地南北对峙,因而一起称作梁王山是适宜的。
越过山梁,渐渐往西下坡,往西俯视狭坞中的盘窝,全都是稠密的庄稼,非常茂盛,不像山梁东面全都是层层的山冈和荒石。一道坡往西垂下狭坞中,坡上都是石头斜躺着。从坡上走,二里,才随着坡往下走。一里来到坞中,有条小溪从东南山坞中流来,渡过小溪往西走。又半里,有个村庄位于南面山下,房屋都是瓦顶竹门,是山间民居中最幽雅而整齐的村庄,名大大村。这里是朝东西敞开的山坞,梁王山西南面的水,从山坞北面往西流;我刚才所渡过的南边坞中流出的水,横穿此坞而跟随往西流。
半里,走到大大村西面,又有南北走向的山坞,有条小河从南边流来,经过西冈下,往北汇合到东坞的河流中,一齐往西北穿过峡谷后往下坠落,应当是向西流出邵甸北面。
道路越过南边流来的小河,就往西南上坡。绕着坡往上走,大约一里多,翻越坡顶。又往西下半里,往西南渡过溪流;这条溪流好像是往南流。一里,又往西翻越坡脊,平平地在坡上行走。又一里多,才看到十分开阔的西坞。其坞从北往南走向,两边离得很远,而环绕山坞的群峰也更密,坞中长满茂盛的庄稼,村庄星罗棋布,而溪流仅仅犹如飘带,断断续续在坞中流过。于是从坡顶很快下到坞西的山麓,半里来到坞中。有个村庄靠着山麓西边,名甸头村,是邵甸县的旧址。这个村庄还位于坞中偏东;山坞北边有座山峰正正的直立,山峰上也有村子。这片山坞距离嵩明州四十里,在重重山峦中间,另外开辟了一块天地。山坞正北面是横列的梁王山主峰山脉背后,东部是主峰往北延伸的山脉,西部是往南环绕的分支山脉。山坞西北部的道路经过的地方,有块很平的山坳,是去牧漾的通道;东北部顺着梁王山东边往北走,通往普岸、严章;往西翻越山岭,通往富民县;往东翻越山岭,是我来时的路;而往南山坞延伸得最远,北边起自甸头,十里到甸尾。
山坞中的河水,往南流到甸尾,转向西南流去,道路也越过山往西走,就是嵩明州与昆明的分界。
我来到甸头村后,就顺着东边的山麓往南走。一里,有二潭水积聚在东边山下,两个水潭南北并列,中间只有一尺多宽的堤岸横隔着,堤岸中部开通一条间隙,水从北潭注入南潭中,潭面不到两丈宽,但深不可测,东靠石崖,西临大路,而潭南面有座祭龙的神庙。〔潭中的鱼有三四尺长,自由地在潭中浮游。〕
水潭小而鱼大,而且不敢捕捞,认为是神物。甸头的河水,从北往南顺大路西边流;潭中的水从潭里溢出后向南顺大路东边流,不久路两边的水都流到山坞西麓,汇合起来往南流去。大路是沿着山坞东麓,与河流相望而朝南走。在山坞中多次经过村落。八里,有条小溪从东边峡谷流出,往西流入西麓的大河里,过小溪。往南走二里,甸尾村横着坐落在山坞南面的坡上。有条岔道直直往南走,十里到兔耳关;正路则从甸尾村往西走。一里多,直接抵达西麓,有座石桥横跨在邵甸河上。过桥,于是顺着西麓往南走。
半里,河水从西南方绕着山谷流进山,道路朝西北越过岭。一里,登上岭头。
一里,下到岭西边的坞中,路又转朝西南走,邵甸河还在东南边的峡谷中,看不到了。原来山坞东部的主峰山脉,南端起自宜良,经过杨林所西部的山岭后往北延伸,一过兔耳关,其往西延伸出去的山峰耸立为五龙山,于是夹着汇流塘水而延伸到松花坝;再往北延伸,经过甸尾村东部,其峰耸立为祭鬼山,于是夹着邵甸之水往西流入汇流塘。
从这里又往西越过坞脊,四里,顺着坞往西下。一里,又有一股水从北边峡谷流来,水上有桥横跨,水势稍微小于甸尾桥下的水。有个村庄坐落在桥西面,这是小河口,就是牧漾水往南流到这里后与邵甸之水汇合,然后流向汇流塘的那条水。过了小河口村,又往西南上岭,环绕着山坡走了七里,途中有下洼的小穴。
紧接着,山路陡下峡谷中,有条小河从西北峡谷中流来,渡过小河,有个较大的村庄。村庄的南部,则是邵甸的水已经和小河口水汇合,往西流过峡谷,流到这里又折向南流进峡谷,这就是汇流塘,曲折盘绕的形势可以想见。从这里开始路从汇流塘西岸顺着水流进入峡谷,这座峡谷很陡,两旁青山耸列,中间流过一条河,道路也跟水流走,落日的余辉从西边斜照进来,山谷幽深看不见日影。曲曲折折走了四里,有几家人傍靠在河流北岸,这是三家村。进村投宿而没有人家接纳。大概这时刚刚闻知阿迷州叛乱,省里戒严,所以昆明地区的各个村庄,都以小路边不方便住宿为借口拒绝投宿。我强求一家的主人,很久,池才为我生火做饭,开门让我就寝。
● 《盘江考》
原文:南北两盘江,余于粤西已睹其下流,其发源俱在云南东境。余过贵州亦资孔驿,辄穷之。驿西十里,过火烧铺。又西南五里,抵小洞岭。
岭北二十里有黑山,高峻为众山冠,此岭乃其南下脊。岭东水即东向行,经火烧铺、亦资孔,乃西北入黑山东峡,北出合于北盘江;岭西水自北峡南流,经明月所西坞,东南出亦佐县,南下南盘江。小洞一岭,遂为南北盘分水脊。
《一统志》谓,南北二盘俱发源沾益州东南二百里,北流者为北盘,南流者为南盘,皆指此黑山南小洞岭,一东出火烧铺,一西出明月所二流也。后西至交水城东,中平开巨坞,北自沾益州炎方驿,南逾此经曲靖郡,坞亘南北,不下百里,中皆平畴,三流纵横其间,汇为海子。有船南通越州,州在曲靖东南四十里。舟行至州,水西南入石峡中,悬绝不能上下,乃登陆。十五里,复下舟,南达陆凉州。越州东一水,又自白石崖龙潭来,与交水海子合出石峡,乃滇东第一巨溪也,为南盘上流云。
余憩足交水,闻曲靖东南有石堡温泉胜,遂由海子西而南。南下二十里,一溪来自西北,转东南去,入交海,桥跨之,为白石江;涓细仅阔数丈,名独著,以沐西平首破达里麻于此,遂以入滇也。按达里麻以师十万来拒,与我师夹江阵,是日大雾,沐分兵从上流潜济,绕出其后,遂破之。今观线大山溪,何险足据;且白石上流为戈家冲,源短流微,潆带不过数里内。沐公曲靖之捷,夸为冒雾涉江,自上流出奇夹攻之,为不世勋,不知乃与坳堂无异也!度桥南六里,抵曲靖郡。出郡南门,东南二十五里,海子汪洋涨溢,至是为东西山所束,南下伏峡间。桥横架交溪上,曰上桥。桥西开一坞东向,即由上桥西折入坞,半里至温泉。泉可浴,泡珠时发自池底,北池沸泡尤多,对以六角亭,曰喷玉。东逾坡半里,抵桥头村。
村西行田畴间,忽一石高悬,四面蓊丛,楼楹上出,即石崖堡也,与温泉北隔一坞。径平畦里许,抵堡东麓,南向攀级,上凌绝顶,则海子东界山南绕于前,西界山自北来,中突为此崖,又西峙而南为水口山。交溪南出上桥,前为东界山南绕所扼,辄西南汇为海子,正当石堡南;其东北白石崖龙潭,与东南亦佐之水,合交溪下流于越州,乃西南破峡去。而石堡正悬立众峰中,诸水又汇而潆之,危崖古松,倍见幽胜。北下山,西一里抵石堡村。回眺石堡,西北两面嵌空奇峭,步步不能去。由村南下坡,东半里,逾一石梁。南走梁下者,即交溪,溪遂折东南去。又东一里半,抵东山麓。东北上山,从石片中行,土倾峡坠,崩嵌纷错,石骨竞露如裂瓣,从之倾折取道。石多幻质,色正黑如着墨,片片英山绝品。石中上者一里,至岭坳,下见西坞南流之江,下坠岭南之峡,乃交溪由桥头南下,横截此山南麓以东去者也。
余已躬睹南盘源,闻有西源更远,直西南至石屏州,随流考之。
其水源发自石屏西四十里之关口,流为宝秀山巨塘,又东南下石屏,汇为异龙湖。湖有九曲三岛,周一百五十里。
岛之最西北近城者,曰大水城,顶有海潮寺;稍东岛曰小水城。舟经大水城南隅,有芰荷百亩,巨朵锦边,湖中植莲,此为最盛。水又东经临安郡南,为泸江,穿颜洞出,又东至阿弥州,东北入盘江。盘江者,即交水海子,南经越州、陆凉、路南、宁州,至州东六十里婆兮甸,合抚仙湖水;又南至播箕街河甸,合曲江;又东至阿弥州稍东,合泸江。二江合为南盘江,遂东北流广西府东山外。
余时征诸广西土人,竟不知江所向。乃北过师宗州,又东北去罗平州十五里,抵一坞曰兴哆啰。其坞西傍白蜡,东瞻罗庄,南去甚遥,而罗庄山森峭东界,皆石峰离立,分行竞奋,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矗怪峰,西南始此,而东北尽于道州,磅礡数千里,为西南奇胜,此又其西南之极也。已而至罗平,询土人盘江曲折,始知江自广西府流入师宗界,即出罗平东南隅罗庄山外,抵巴旦彝寨,会江底河;寨去罗平东南二百里,江东即广南府境。又东北经巴泽、河格、巴吉、兴隆、那贡,至霸楼,为霸楼江;六处地名,俱粤西安隆长官司地。今安隆无土官,俱为广南、泗城所占。遂入泗城境之八蜡、者香,于是为右江。
再下,又有广南富州之水,自者格经泗城之葛阆、历里来合,而下田州云。
后余至云南省城,过杨林,见北一海子特大,古称嘉利泽,北成大溪,出河口。溪北有山甚峻,曰尧林山。又东北十里出峡,经果子园,北至寻甸府,合郡城西北水,汇为南海子。
又东北与马龙水合于郡东二十里七星桥,为阿交合溪。
余因究水所出,知其下沾益州为可渡河,乃北盘江上流也。
按此则南北二盘,但名称之同耳,发源非一山之水。北盘自可渡河而东,始南合亦资孔、火烧铺之水,则火烧铺非北盘之源也。南盘自交水发源,南渡越州,始合明月所之水,则明月所非南盘之源也。乃《一统志》北盘舍杨林,南盘舍交水,而取东南支分者为源,则南北源一山之误,宜订正者一。
又以南盘至八蜡、者香,一水自东北来合,土人指以为北盘江,遂谓南北盘皆出于田州。夫北盘过安南,已东南下都泥,由泗城东北界,经那地、永顺,出罗木渡,下迁江。则此东北合南盘之水,自是泗城西北箐山所出。谓两江合于普安州、泗城州之误,宜订正者二。
至《一统志》最误处,又谓南北二盘,分流千里,会于合江镇。盖惟南宁府西左右江合流处为合江镇,是直以太平府左江为南盘,田州右江反为北盘矣。
今以余所身历综校之,南盘自沾益州炎方驿南下,经交水、曲靖,南过桥头,由越州、陆凉、路南,南抵阿弥州境北,合曲江、泸江,始东转,渐北合弥勒巴甸江,是为额罗江。又东北经大柏坞、小柏坞,又北经广西府东八十里永安渡,又东北过师宗州东七十里黑如渡,又东北过罗平州东南巴旦寨,合江底水,经巴泽、巴吉,合黄草坝水,东南抵霸楼,合者坪水,始下旧安隆,出白隘,为右江。北盘自杨林海子,北出嵩明州果子园,东北经热水塘,合马龙州中和山水,抵寻甸城东,北去彝地为车洪江。
下可渡桥,转东南,经普安州北境,合三板桥诸水,南下安南卫东铁桥,又东南合平州诸水,入泗城州东北境,又东注那地州、永顺司,经罗木渡,出迁江、来宾,为都泥江,东人武宜之柳江。是南盘出南宁,北盘出象州,相去不下千里;而南宁合江镇,乃南盘与交趾丽江合,非北盘与南盘合也。
其两盘江相合处,直至浔州府黔、郁二江会流时始合,但此地南北盘已各隐名为郁江、黔江矣。则谓南盘、北盘即为南宁左、右江之误,宜订正者三。
若夫田州右江源,明属南盘,《志书》又谓源自富州,是弃大源而取支水,犹之志南盘者源明月所,志北盘者源火烧铺也。彼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
徐霞客地标认证证书
杨林上马石
徐霞客地标认证证书
●译文:
南盘和北盘两江,我在广西省时已经看到它们的下游了,两条江都发源于云南省东部境内。我从贵州省亦资孔骤经过时,就穷究它们的源流。从亦资孔奔往西走十里,经过火烧铺。又往西南走五里,抵达小洞岭。
小洞岭北面二十里处有座黑山,高大陡峭,为群山之冠,小洞岭是黑山向南延伸的山梁。小洞岭东部的河水就往东流,流过火烧铺、亦资孔骚,就向西北流入黑山东部的峡谷,再往北流出去和北盘江汇合;小洞岭西部的河水从峡谷中由北往南流,流经明月所西边的山坞,往东南流出亦佐县,往南流入南盘江。小洞岭一山,就是南盘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
《一统志》认为,南盘江、北盘江都发源于沾益州东南二百里处,往北流的是北盘江源头,往南流的是南盘江源头,都是指这黑山南部小洞岭的两条河流,一条从东面流出火烧铺,一条从西面流出明月所。我后来往西来到交水城东面,其中有一片平坦、开阔的巨大山坞,北起沾益州炎方释,往南延伸到交水,穿过曲靖府,整座山坞纵贯南北,不下一百里,坞中都是平整的田地,三条水在坞中纵横流淌,水流积聚的地方形成湖泊。有船往南通到越州,越州位于曲靖府东南四十里处。乘船航行到越州,河水往西南流入礁石遍布的峡谷中,峡谷极其陡峭、船无法上下,于是下船上岸。走十五里,又乘船往南到陆凉州。越州东部有一条河,又从白石崖的龙潭流来,和交水海子一起流出礁石遍布的峡谷,这是滇东第一大的河流,可以说是南盘江的上游。
我在交水歇脚,听说曲靖府东南有石堡温泉的名胜,于是从交水海子西面往南走。南下二十里,一条溪水从西北流来,转向东南流去,流入交水海子,有座桥横跨在溪水上,这水名白石江;其水流涓细,只有几丈宽,却特别著名,因为西平侯沐英首先在这里打败达里麻的军队,于是才率兵进入滇池地区。考证史书记载,达里麻率领十万军队前来抵御,和明朝军队隔江分别布阵,那一天有大雾,休英分兵从白石江上游悄悄渡江,绕到达里麻阵地背后,于是攻破敌军。而现在看到的白石江是如线一样细的山间溪流,哪里有天险可以凭借;而且白石江上流是戈家冲,江水源头短、流量小,环绕的地带不过在几里以内。沐公的曲靖作战捷报,却夸大其词为冒着浓雾横渡白石江,从上游出奇兵夹攻敌军,建立了不同寻常的功勋。殊不知白石江却和小水塘没有什么区别。过桥往南走六里,到曲靖府。从府城南门出去,往东南走二十五里,看到交水海子一片汪洋,水位高涨溢出,到这里后被东西两边的山束缚,往南流下低伏的峡谷中。有座桥横架在交溪上,叫上桥。桥西边敞开一座朝东走向山坞,于是过上桥,往西转进坞中,走半里到温泉。温泉可以沐浴,泡珠不时地从池底冒出,北池中沸腾的泡珠特别多,和六角亭相对,亭名喷玉。往东越过坡走半里,来到桥头村。
从桥头村往西在田间行走,忽然有一座石峰高高耸立在空中,四面丛林茂密,楼台亭柱从峰上露出,这就是石崖堡,和北边的温泉隔着一道山坞。直直地在平整的田间走了一里左右,抵达石崖堡东麓,从南面攀登台阶,登上凌空的绝顶。于是交水海子东部的山往南延伸,环绕于前方;西部的山从北边延伸下来,中途耸起这石崖堡,又往西耸立,然后向南延伸为水口山。交溪往南流过上桥,前方被东部山往南环绕所阻扼,才流向西南汇聚为湖泊,正好位于石崖堡南面;其东北边白石崖的龙潭水,与东南边亦佐县的河流,汇入交溪往下流往越州,然后往西南穿过峡谷流去。而石崖堡正正地高耸在群山之中,各条水流又汇合起来环绕着它流,山崖陡峭,松林古朴,倍显幽静美好。从北面下山,往西走一里到石堡村。回头眺望石崖堡,西北两面嵌在空中显得出奇的峭丽,步步舍不得离去。顺着石堡村南面下坡,往东走半里,经过一座石桥。桥下往南流的河流就是交溪,交溪从这里转向东南流。又往东走了一里半,来到东边山麓。往东北上山,是在石片中行走,山上泥土倾塌,峡谷深坠,土崩石嵌交错,裸露的石块争相冒出,如同裂开的花瓣,从这些石块中歪斜、曲折地找路走飞石块的质地也有很多奇异的变化,颜色纯黑的如同染过墨一样,片片都是这奇异山峰的绝妙作品。从石中往上走了一里,来到岭坳,往下看到西坞中往南流的江水,往下坠入岭南的峡谷里,是交溪从桥头往南流,横穿这座山南麓而往东流去。
我已经亲眼看到南盘江的撅头,听说南盘江西支源头更远,一直往西南上溯到石屏州。我顺着水流考察西支源头。
这一支流发源于石屏州西部四十里处的关口,流入宝秀山巨塘,又往东南流下石屏州,汇聚为异龙湖。异龙湖有九道湾、三座小岛,周长一百五十里。
最西北边的靠近石屏城的岛叫大水城,其最高处有海潮寺;略偏东的岛叫小水城。船从大水城南边经过,有上百亩的菱角、荷花,硕大的花朵交织出色彩艳丽的湖边,在湖中种植莲藕,以这里规模最大。异龙湖水又往东从临安府南面流过,被称为沪江,穿过颜洞流出,又往东流到阿迷州,转东北流入盘江。这盘江就是交水海子,再往南流经越州、陆凉州、路南州、宁州,流到宁州东面六十里处的婆兮甸,与抚仙湖水汇合;又往南流到播箕街河甸,与曲江水汇合;又往东流到阿迷州稍东的地方,与沪江水汇合。盘江和沪江汇合之后称为南盘江,于是往东北流向广西府东山之外。
我当时寻访过很多广西府的当地人,最终没有谁知道南盘江的流向。我于是往北走,经过师宗州,又往东北走到距离罗平州十五里处,抵达一处叫兴哆锣的山坞。其坞西靠白蜡山,东面看得到罗庄山,南面延伸得很远,而险峻的罗庄山高高耸立在东部,石峰全都分开突立,成行地竞相奋起,又显出广西省山脉的风貌。大概这类丛林般矗立的奇异山峰,西南从这里开始出现,往东北一直到道州为止,气势磅礴地遍布几千里,是西南地区特有的胜景,而这里又是西南这一奇观中第一的景致。不久来到罗平州,向当地人询问南盘江弯曲流向的情况,才知道南盘江从广西府流入师宗州境内,就从罗平州东南边流出罗庄山外,流到巴旦彝寨,和江底河汇合;巴旦彝寨距离罗平州东南二百里,南盘江东岸是广南府境。南盘江又往东北流经巴泽、河格、巴吉、兴隆、那贡,流到霸楼,被称为霸楼江;巴泽等六个地名所在地,都是广西省安隆长官司的属地。如今安隆长官司没有土官,这些地方都被广南府、泅城州占有。从霸楼流入泅城州的八蜡、者香,从这里被称为右江。
再往下流,又有广南府富州的水流,从者格流经泅城州的葛间,历里后与右江汇合,然后流下田州。
后来我到云南省城,经过杨林所时,看见杨林所北面有一个特别巨大的湖泊,古代称为嘉丽泽,北边形成大溪,流出河口。大溪北面有十分陡峭的山,名药灵山。又往东北流十里,穿过峡谷,流经果子园,往北流到寻甸府,与府城西北边的水流汇合,汇聚为南海子。
又往东北流,与马龙州水在府城东面二十里处的七星桥汇合,为阿交合溪。
我顺着阿交合溪的流向考查,知道它流下沾益州为可渡河,就是北盘江的上游。
根据这些考查,则南盘江和北盘江,只是名称相同而已,它们的源头不是同一座山流出的水。北盘江从可渡河段往东流,才与从南边流来的亦资孔释、火烧铺的河流汇合,那么火烧铺不是北盘江的发源地。南盘江从交水发源,往南流过越州,才与明月所的河流汇合,那么明月所不是南盘江的发源地。而《一统志》记载北盘江漏掉杨林所,记载南盘江放弃交水,而选择东南分支作为它们的发源地。那么南盘江、北盘江发源于一座山的错误记载,是应当订正的第一处。
又因为南盘江流到八蜡、者香时,有一条河从东北流来与南盘江汇合,当地人把这条河当作北盘江,于是说南盘江与北盘江都流到田州。其实北盘江流过安南,就已经往东南流下都泥,顺着泅城州东北部,流经那地、永顺,从罗木渡流出,流下迁江。那么这一条从东北流来汇入南盘江的河流,自然是泅城州西北山著中流出来的。认为南盘江、北盘江在普安州、泅城州汇合的错误说法,是应当订正的第二处。
至于《一统志》记载最错误的地方,是认为南盘江、北盘江二条河各自分别流淌千里,在合江镇汇合。大概是南宁府西部左江、右江合流的地方叫合江镇,因此《一统志》便直接把太平府的左江当作南盘江,田州的右江反而被当作北盘江了。
现在我根据亲自考查的经历进行综合校订,南盘江从沾益州炎方释往南流,流经交水、曲靖府,再往南流过桥头,顺着越州、陆凉州、路南州往南流,流到阿迷州境北部,与曲江、庐江汇合,于是转向东流,逐渐流往北与弥勒州的巴甸江汇合,为额罗江。又往东北流经大柏坞刁、柏坞,又往北流过广西府东面八十里处的永安渡,又往东北流经师宗州东面七十里处的黑如渡,又往东北流过罗平州东南面的巴旦彝寨,与江底河汇合,流经巴泽、巴吉,与黄草坝的河流汇合,往东南流到霸楼,与者坪的河流汇合,然后才流到旧安隆,从白隘流出,为右江。北盘江经过杨林所嘉丽泽,往北流出嵩明州果子园,往东北流经热水塘,与马龙州中和山的河水汇合,流到寻甸府城东部,往北流入彝族居住的地区为车洪江。
流到可渡桥,转向东南流,流经普安州北境,与三板桥的各条水流汇合,往南流到安南卫东边的铁桥,又往东南流、与平州的各条水汇合,流入洒城州东北境,又往东流向那地州、永顺司,流经罗木渡,又从迁江、来宾流出,为都泥江,往东流入武宣的柳江。因此,南盘江从南宁府流出去,北盘江从象州流出去,两江互相距离不下千里;而南宁府的合江镇,是南盘江与交趾丽江汇合,并非是北盘江与南盘江汇合。
而南盘江、北盘江相互汇合的地方,一直要到得州府黔江、郁江合流时才汇合,但是在得州府汇合的南盘江、北盘江已经分别变名为郁江、黔江了。那么认为南盘江、北盘江就是南宁府的左江、右江的错误记载,是应当订正的第三处。
至于田州的右江源流,明明属于南盘江,而志书又认为右江发源于富州,这是舍弃主要的源流而选择分支的细流记载,如同记载南盘江发源于明月所、记载北盘江发源于火烧铺是一样的。这种不分辨开头末尾、巨大细微,蛮横执笔的记载,全都是错误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8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