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中国男篮惜败尼日利亚,失去直通奥运会资格的疼痛,如今依然未能完全消退。而在那个夜晚,除了一声声扼腕叹息之外,姚明的一句话,也成了网络上的热点。
比赛结束第一时间,央视在场边采访到了姚明,最后一个问题,央视篮球专项记者刘佳问姚明:“总要有人在比赛失利后负担这个责任,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个人来负这个责任,那这个人会是谁?”姚明斩钉截铁地回答:“我!”
说罢,点头示意之后,姚明抽身离去。
这原本是一个充分展现姚明勇气与担当的回答,可在中国男篮兵败的重重努力与戾气中,迅速演变成,对提问记者无休止地谩骂和人身攻击。当天夜晚,这个提问的视频就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和转发,而作为当事人的提问记者刘佳,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前20。这对于篮球媒体来说,算得上是罕见的“待遇”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带有攻击性质的问题,直戳姚明的痛处。可如果你知道只是一段完整采访当中的一部分,你就不会觉得这是有意在针对某个人了。
实话实说,这一次央视记者的采访,体现出了一位媒体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几个关键提问都切中要害。首先问了姚明对于世界杯结果的总结,第二则问到了姚明对于教练组一系列表现的看法,第三问到了姚明关于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而那个最具争议,也是传播最广的问题,则留到了最后一个。
如果你懂得一些媒体和传播的基本观念,你就能明白,这个看似尖锐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巧妙的构思。这样的提问,能够顺理成章地引出姚明的回答,从而彰显姚明勇于担当的魄力,而姚明的这种姿态通过媒体传播出去,会在这样艰难时刻,鼓舞众多中国篮球人的信心。
这件事情之后,刘佳曾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了一段话——“那个提问,就像是我给姚明送出的一次助攻,可能我的姿势在很多人眼里会显得蹩脚,但只要能够得分,我依然愿意为中国篮球做同样的事情。”
刘佳报道篮球已经有十余年经历,在如今中国篮球的一线记者当中,他是资历最老的一位。在姚明球员时代,他就一直和姚明保持着良好的工作与私人关系,在如今这批中国男篮队员们眼中,也是威望很高的“老大哥”。
在这样的时刻,他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引导采访对象,得到更坚定的、更有责任感的表达,作为记者来说,并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互联网上的众多受众,对媒体的职责与逻辑,缺乏基本认知。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作用下的辱骂和攻击。而“央视记者”的身份,更成为很多人心中早已被“妖魔化”的标签。每一次热点事件发生后,中国互联网上展现出的基本思考能力的缺失,都令人失望不已。
有人说,输球了姚明很难受,你就不能安慰安慰他么?就像我在中国男篮最后一战之后采访完易建联,也有愤怒的球迷跑到社交媒体上指责我——阿联输了比赛那么累那么难过,你还在问他输球的问题,你能体谅一下他的心情么?
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管理者,在失败后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批评、承担责任。媒体需要做的,可以是在必要的阶段,给予大众正面的引导,但决不是一味地安慰你的采访对象。媒体要保持自己思考的独立性,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声音。
当然这些,网络上的很多人可能不会懂,因为他们压根也不想懂。他们只需要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然后带着狂喷一通的虚无感,继续面对令人疲惫的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1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