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Sir评了国产影版《深夜食堂》。
家辉哥很帅,菜品很诱人。
但大家反应都是一致的——
不认。
这不是我们的深夜食堂
问题,出在了水土不服。
日式居酒屋,虽说也是个时髦的去处,但里头终究装不下我们最市井、最地道的故事。
那什么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是《茶馆》的裕泰茶馆。
是《芙蓉镇》的胡记米豆腐。
是《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
深不深夜不重要,吃什么也不重要。
说白了。
开的都不是店,是一个江湖、人情、历史的集散地。
做的也不是菜,是把人间百味烩于一锅。
现在。
好消息。
特好消息。
这样的馆子,又隆重开张一家——
《老酒馆》
“老”,是它的第一属性。
导演刘江,导过国民大剧,2013年度收视冠军《咱们结婚吧》;
也有类型佳作:谍战剧《黎明之前》、生活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满堂爹娘》《岁月》、悬疑剧《局中局》……
编剧高满堂,中国稿酬最高的金牌top级,作品履历闪闪发光——
《闯关东》《家有九凤》《小楼风景》《温州一家人》《常回家看看》。
2019年,继《老农民》《老中医》后,准备重述父亲生前经历,拍出“老字”系列收官作《老酒馆》。
主演表几乎都是老戏骨:戏好,脸熟,名字不太熟。
陈宝国、秦海璐、冯雷、刘桦、程煜、冯恩鹤、巩汉林(没错就是你熟悉的那个演小品的)、方清平、牛犇、石兆琪、白志迪……
“老”,并非只说的是主创年纪。
也是说这剧老得实诚。
人物众多,但故事讲得不急不赶,现在剧集过半了,女主角还没出场呢……
这让习惯了吃快餐和密集发糖的观众来说,怎么适应得了。
它慢热。
但老得重情。
《老酒馆》是编剧高满堂自家的故事。
父亲爱酒,每次喝,都会拉响家里那把破二胡。
如果唱空城计,在一边的老妈该说,喝美了;一唱起《徐策跑城》,酒喝得差不多了;再唱吕剧,该睡了。
为什么拉这三首曲子Sir也无从考究,但能感受到的是,高父爱酒,是性情中人。
这样的人,开的酒馆才会聚人气。
没错,高父在上一辈闯关东到大连后,在大连兴隆街上开了一间老酒馆。每天迎来送往,没想到,却给高满堂心里种下了一颗旧时光的种子。
父亲百年后,高满堂在父亲坟前说:“爹,我要写您,我要写兴隆街的乡里乡亲,我要把那时的你们传达给今天的观众。”
就在8月末,高满堂交出了他用回忆灌就的那段旧时光。
1928年,大连好汉街。
一天,一帮身披大毛袄子,背着被褥锅头的糙汉子出现在了街上。当铺老板眼尖,一眼就看出这是群闯关东的汉子。
脸晒得黢黑,脸糙得刀子都割不动,眼神里满是生人勿近的蛮劲儿。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次大规模迁移,因为黄河水患,加上外敌入侵,黄河下游的居民无奈离开家乡,前往关东,也就是现今的东北三省谋生。
从关东闯过来,带着全部家当的糙汉头子陈怀海(陈宝国 饰),和五个出生入死的兄弟,想在好汉街安营扎寨。
他们盘了一间老酒馆,打算过安生日子。
《老酒馆》以陈怀海的视角,讲述清朝覆灭后,店里萍水相逢的来客百态。
这部剧像一壶老酒。
得慢慢品。
越喝越让人欲罢不能。
头两集,剧情就编得那叫一个丝丝入扣。
陈怀海兄弟一行人风尘仆仆打扮惹眼,一看就是外地来的。
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俗语太常见了。
强龙怎么就会输给地头蛇,在《老酒馆》还真见识了。
陈一行人刚进酒馆,就见原掌柜老潘头仰面躺在地上,没了呼吸。
更巧的是,迎面就有个老街坊来串门,不仅对这帮大汉表示同情,还劝对方息事宁人,处理尸体,别一来就卷进一场说不清楚的人命官司。
陈受了他的好意,先不报官,明天再议。
第二天,又出幺蛾子。
那老街坊露出真面目,上门来要封口费。
明显是有人设局。
原来他们人还没到好汉街,早就被盯上了。
更蹊跷的是,就在他们在街上理论这会儿功夫,老潘头的尸体没了!
警察到,目击证人反咬一口,这命案,陈怀海是结结实实地背上了。
一来二去较量后,对方亮了底牌。
不给?
官家说不给可以走,但,别想活着走。
给?
且不说这钱是兄弟在关东山扒了几层皮换来的,还要留着安身立命。
就算你舍得,给完钱,没了剩余的价值,人家还不是要卸磨杀驴。
横竖,陈怀海和兄弟都成了砧板上的肥肉。
怎么破解死局?
Sir不剧透,只能告诉你,惊心动魄。
而且,还是不得安宁。
你看这是警察作罢后撂下来的话——
在这个地盘上
是龙得盘着
是虎得卧着
哪天我打个喷嚏想起你了
你可就有麻烦了
这事儿一过,山东老酒馆也正式开门营业了。
但别以为万事大吉。
在好汉街的地界,人情世故、江湖规矩、官场法则能把老酒馆围得水泄不通。
能够在这里扎根立足,迎来送往的,那绝对不是一般人。
那可是把眼力、心思、脑筋、胆略都练成精了啊。
就这么个开店前的小插曲,愣是仔仔细细地铺垫了2集。
让不少人觉得,拖沓,没劲。
但Sir却是越看越上头。
甚至连“插曲中的插曲”——
在前两集的开店风波中,又穿插了说书先生(巩汉林 饰)的故事。
都看得有滋有味。
为什么?
听一下,保证开口跪。
看这小广告做的,看完Sir只想喊bravo——
巩汉林老师,再整一段儿呗。
《老酒馆》,慢悠悠地说故事。
精彩的地方,得细细品。
这种风味,在国产剧中的确是越来越少见了。
随便点开一部国产剧,都会发现他们的台词,目的性强,指向清楚,直抛直给,恨不得把情绪和三观都往你脸上怼。
可在老酒馆,偏偏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儿,能说出不同的味道。
就说那后来讹钱的目击证人,假装好意提醒陈怀海一行人。
普通国产剧的台词大概会是:你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要小心,千万别轻举妄动。
除了潜台词表现“好意”,明面上读不出什么别的味儿。
你看看高满堂怎么写——
表示人生地不熟,不明说,“你们呀,刚从北边来,风大呀,压着眼皮”。
这么说,既表示了对对方的善意提醒,又抹去了彰显当地人优越感的嫌疑。
劝他们多加小心,别轻举妄动,也拐着弯儿地说——
“这来到大连街,那可得回回神,睁睁眼了”。
用回神、睁眼来提醒,比直说担心,少了“你弱我强的暗示”,也不知不觉间抬高了对方。
唯一的不足:原本应该是东北口音的老酒馆主客人们,因为国产剧“只能用普通话作为主要对话用语”,让一群东北爷们儿改了口音,全都操一口京片子。
但这抹不掉《老酒馆》的闪光点。
它藏。
人物,不再只依靠扮相。在这些中老戏骨的演绎下,甚至消除了表演痕迹。
人物,被演员、编剧、导演合力藏在七拐八弯的台词,藏在不显山不露水不特写不突出的角落,藏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藏在一个个不够轰动浓烈的反转里。
花这么大功夫“做人”,图什么?
图的就是高满堂回忆里老酒馆的热气儿。
来我父亲老酒馆的人,有闯关东的,有当过扒皮客的,有抬过参的,有山场子水场子滚过的;有商人,军人,官员,江洋大盗,满清遗老,日本人,苏联士兵,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还有汉奸,伪警察,流氓恶棍。他们在老酒馆喝过酒,自然会留下许多故事。
△ 陈怀海汤汁就饭的动作太熟悉太自然了
老酒馆开张后的第一个顾客老二两。
头发花白,衣服素净,剧里没人知道他名字,所以只用他喝酒习惯称呼他。
每回来,都是二两酒,喝半小时,自带咸菜梆子当下酒菜,不占桌。
没人了,坐在椅子边;来客了,一个人躲在门后的窗户边,望着窗外喃喃自语,闷声不响。
来得久了,店里的伙计也心疼老人。
有时候偷偷多添三钱酒,隔段时间端上一碟酱牛肉,美其名曰请他帮尝尝味儿。
可老二两,回回都暗暗拒绝。
多给酒,他就悄悄把多的那份酒钱埋在酒盅下还了;被送小菜,他也不说,只笑笑朝陈怀海摆摆手。
一把年纪了,为人谦卑,说话算话。
有段时间,老二两因为中风身体不适,隔了俩月,才到老酒馆喝酒。
那天雨泼得厉害,陈怀海正打算提早半小时关店(之前订好了每天晚上十一点打烊),见老二两上门,这才没关成。
一句话,就把人情老到的陈怀海羞了。
羞从中来的陈怀海偷偷叮嘱伙计,把钟调回半小时前,好让老二两能多喝半小时酒。(看,为了愧疚又坏了规矩)
即便是冒着大雨,一瘸一拐走了十里地,老二两仍然是二两酒、半小时、就自己的咸菜梆子。
老二两心里那面钟,比陈怀海店里那面准。
半小时到,老二两就结账走了。掌柜想用马车送他也被拒绝。
有恩有情都不乱受,守着规矩过一辈子。
他喝酒时在窗户边发呆时总念叨几句话——
醉了酒是豹子胆,醒了酒是兔子胆;借酒说事小心点,白吃白喝看白眼,喝酒应事躲远点。
说得Sir羞啊,这些不都是我们如今借酒做人的丑样。
大雨里,老酒馆众人看着独自远去的老二两,感慨道——这才是酒人。
《老酒馆》里千人千面,却都没法一眼即透。
但老二两是尤其特别的一个。
他固执又倔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规矩,破例就是背叛,原则就是命。
那双眼睛,藏满了故事。
故事是什么样,在《老酒馆》里并没多要紧,但这番话,那些画面,就足以变成故事。
老二两在店里时,店里的伙计聋子(只是耳朵不好使,没有真的聋)总爱看着他,对他尤其注意。
那番话,也是他盯了两个多月给翻译出来的。
没客人需要招呼的时候,聋子也站在门边,静静看着老二两喝酒,低声嘀咕。
其他人问他为什么?
聋子只说了4个字。
却又藏下另一个故事。
他像我爹。
《老酒馆》不是现在流行的网红店。
它做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面馒头。
放在大蒸锅里蒸,外表皱巴巴的,甚至还有不怎么美观的小气孔。
但口感结实,一口咬下去,就能尝到微微的甜味,而且越嚼越甜。
嚼完了送下肚,嘴里还是热乎的,心里是满当当的。
《老酒馆》也一样,它可能不够爽利的好看,但绝对经得起慢慢看。
编剧说,这剧不用太火爆。
“不求一时火爆荧屏,但求经得起长久。”
这话说得老派吗?
是。
但Sir相信有时候。
老,会比不知所谓的年轻,活得更长。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3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