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近正在热播的大型音乐节目《歌手2020》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作为华语乐坛目前最高水准的音乐舞台,《歌手2020》和以往系列节目一样,从官宣起便受到了大量关注,不论嘉宾选择还是比赛结果,都成为无数网友热议的焦点。
但在节目播出了这么多期后,有一个问题却成了很多观众最大的疑惑,究竟什么是当打之年?
不管本届比赛是因为请不到人,还是单纯节目组想要标新立异,当打之年这个主题其实都还算说得过去,而且从首发嘉宾的名单里的华晨宇、周深、毛不易等人来看,整体要实力有实力要人气有人气,并不比过去的阵容逊色。
可是当三轮奇袭嘉宾过后,乃至第四轮奇袭嘉宾逐渐浮出水面,外界关于当打之年主题再次出现了质疑,节目组是否过分曲解,将《歌手2020》演变成了回锅肉大杂烩?
袁娅维、周深、李佩玲、黄霄云、吉克隽逸,以上五位歌手全部出自《中国好声音》系列节目,而在网曝的第四轮奇袭嘉宾名单里,耿斯汉也是曾经在《中国好声音》里创下辉煌战绩的人物,不得不说这个占比属实有点大了。
放下这些歌手的实力暂且不谈,最大的问题所在就是,当打之年主题和《中国好声音》是否有必然联系?为什么一个挑选华语乐坛“当打之年”歌手的主题,最后会演变成选秀回锅肉扎堆的大杂烩?
对此老编个人有这样一种理解,节目组画地为牢,限定了主题之后反而将嘉宾挑选范围大大缩小。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按照以往节目的惯例来看,补位会挑实力派兼名声大的歌手,而踢馆会找一些新生代的人气歌手,两者既能互补又不受到年龄限制。
但是今年取消了替补和踢馆,只新增一个奇袭嘉宾,每轮三位同时还要满足“当打之年”这个主题,说实话歌坛能够选的人着实有限,年纪太大了不行,年纪太小了也不行,而符合这个年纪并且处于巅峰期的歌手,《中国好声音》里一捞一大把。
不仅仅是袁娅维、周深、吉克隽逸这些人,包括张碧晨、梁博、金志文,基本上都能满足当打之年的条件,而且实力也不差,不至于上场后被在线歌手吊着打,因此节目出于无奈选了大量这种类型的歌手登台,我们也就看到了《中国好声音》扎堆上《歌手2020》的场面。
而事实上这也凸显出华语乐坛近十年来的一个问题,电视选秀节目占据了新生代大量份额。
如果我们仔细回顾2010-2020年这阶段崛起的歌手,不难发现大部分都出自《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中国最强音》等一系列的电视选秀,剩下一部分则是来自《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中国新说唱》等节目。
那如果让你选,相信做出的判断也会和节目组大同小异,不是瞧不起《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中国新说唱》,真的是相比之下这些舞台走出来的歌手没有那么适合《歌手2020》。
我们都知道《歌手2020》现在被称为“我是大嗓门”,高音和强大的舞台控场能力占据绝对优势,放眼idol类型的歌手能够掌握这两点的人少之又少,至于rapper就更不用多说了,观众能不能听懂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所以选秀回锅肉倒也没什么不好,只是过于扎堆出现难免有些审美疲劳,但最重要的是当打之年这个主题定下以后,侧重点就注定要往回锅肉身上偏,因为他们就是当代乐坛处于“壮年”的歌手,他们是年轻和上升期的象征。
相信每一位真心喜欢《歌手2020》这档节目的朋友也不会介意“回锅肉”,只要能够给观众带来精彩表演,是否第一次登台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3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