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从攻防两端深度解析中国国奥输球的真正原因,郝伟1变化激活锋线

从攻防两端深度解析中国国奥输球的真正原因,郝伟1变化激活锋线

前言

U23亚锦赛暨2020东京奥运会预选赛C组第3轮,中国国奥迎战伊朗国奥。

中国队在上一轮的比赛中0比2不敌乌兹别克斯坦,2战积零分,无缘小组出线;而伊朗队还保留着一丝出线希望,两战一平一负积一分排名小组第三。

伊朗国奥的足球风格与他们的成年国家队的风格有着很多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身体体格来打一些比较高效的边路传中;而中国队这边郝伟指导也汲取了上一场比赛的教训,更加注重防守的相互保护,进攻的快速性。

中国国奥0比1不敌伊朗国奥

90分钟战罢,中国国奥队最终0比1不敌伊朗国奥,伊朗国奥在比赛进行到尾声阶段时获得了一次点球的机会,由21号诺拉夫坎主罚命中。

虽然伊朗队在运动战中并没有取得进球,但是伊朗队的边路进攻还是颇具威胁,有自己特有的进攻策略。中国队在上半场的局面十分被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队员对伊朗国奥的边路进攻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同时在进攻端给予对手的压力也明显不够。

下半场,主教练郝伟对进攻4人组的位置进行了适当调整重组,效果显著。但是在防守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在比赛的尾声阶段让对手在边路获得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并制造了点球,遗憾输球。

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复盘一下这场比赛,看看伊朗队的边路进攻是如何在整场比赛都有效的发挥作用?以及中国国奥队的战术布置有哪些亮眼的地方?

中国国奥队阵型分析与解读

中国国奥队主教练郝伟在第一场比赛球队正印中锋张玉宁缺阵后就一直在使用4-4-2阵型,本场比赛也不例外,仍旧采用了4-4-2阵型,这是郝伟的B计划,4-4-2无锋阵。

如下图所示,这是本场比赛主教练郝伟所排出的4-4-2(平行中场)阵型,与上一场比赛的4-4-2(蝶形中场)阵型相比,这一套阵型更加注重保护双后腰身侧的两片区域

中国国奥4-4-2阵型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制作了中国国奥队队两场比赛首发阵型的2维平面图,两场首发的阵型一对比,差别就会一目了然

如下图所示,这是中国国奥队在上一场比赛对阵乌兹别克斯坦时所派出的首发阵型4-4-2(蝶形中场),由于中场4名球员的站位酷似一只蝴蝶,所以我们称他为蝶形中场。

4-4-2蝶形中场的最大劣势就是双后腰身侧的两大区域容易被对手利用,而乌兹别克斯坦队正是利用这一阵型的弱点,在边路利用人数优势,并合理运用空当成功的对中国队展开了围攻。

后腰两侧暴露巨大空当

经过几天的调整与准备,主教练郝伟放弃了之前对乌兹别克斯坦时所采用的蝶形中场阵型,本场比赛郝伟安排周俊辰和陈蒲来踢左右两个边前卫,顶替了上一场比赛的陈彬彬与杨立瑜,阵型也相应的变为平行中场,如下图所示。

两个边前卫回收肋部保护双后腰身侧的空当

有的人到这里可能会问了,本场比赛的两名边前卫周俊辰与陈蒲在场上的位置和安排与上一场的陈彬彬与杨立瑜有什么区别仅仅是对位轮换吗?当然不仅仅是对位轮换这么简单。

主教练郝伟特意安排了两名“内切型”球员,分别在左右两边。左边的周俊辰惯用脚是右脚,他可以选择内切线路,而处在右边的则是左脚球员陈蒲,同样也可以选择内切线路。

内切线路不但可以保护后腰两侧的传球路线以及空当,同时两翼的边路进攻套路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由原来的杨立瑜,陈彬彬的边路传中进攻策略变为由陈蒲,周俊辰组成的内切打门或传球的进攻策略


复盘

伊朗国奥队的边路进攻战术有章法,进攻立体感,层次感强

伊朗国奥的队员继承了伊朗成年国家队的风格,擅长利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制造一些机会。在这场比赛运用最得当的就是边路进攻战术,中国国奥队在上半场完全被伊朗国奥压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伊朗国奥的边路进攻战术是如何奏效的。

  • 举例分析

如下图所示,这是开场阶段伊朗队在中国国奥队右侧展开的边路进攻。

持球队员18号在禁区边缘附近吸引中国国奥队右后卫迪力穆拉提上前防守,在他(传球队员)右侧的中场球员快速前插中国国奥队右中卫与右边后卫之间的空当,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四号魏震的防守失责,他在此时最应该来补这个空当。

伊朗队边路进攻战术性极强,分工明确

当然,身后的右边前卫陈蒲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跟住前插的这名伊朗中场球员。其次,在传球队员18号的身后,还有左边后卫在外围套上为18号传球队员增加一条传球线路。

一共有两人不惜体力的跑位为18号传球队员制造出更多的传球线路,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国奥队难以在边路对伊朗国奥进行有效限制的原因,伊朗国奥在边路进攻时不惜投入多达三名进攻球员,而且他们之间的跑位分工明确,不盲目向前,因此伊朗队的边路进攻显得更具立体感,层次感。

伊朗队进攻端投入人手多且分工明确

完整过程如上动图所示,伊朗队左中场得球后,迅速将球分给左边锋18号球员,随后立即前插中国国奥右边后卫与右中卫的空当,18号球员得球后心领神会交给了前插的伊朗左中场,伊朗左中场得到球后,利用空当迅速用左脚起传中球传向在中路包抄的队友,形成了一次非常有威胁的头球攻门。


中国国奥队阵型展开速度过慢,伊朗队合理利用球场宽度获得传中机会

上面的例子,伊朗队主要是利用了中国国奥队在边路防守投入人数上的不足所以才会有一些边路传中的机会。

那么下面这一个案例就与上述的案例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利用了中国国奥队整体阵型展开速度过慢而获得的边路传中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了中国国奥队在比赛即将结束的时候制造的那个点球。

举例分析

如下图所示,这是上半场比赛进行到第11分钟,伊朗国奥在中国国奥的半场获得了一次边路传中的机会。

一次非常经典的边中结合战术配合,中路拿球组织,然后突然传给已经拉开空间且无人盯防的19号边后卫。此时,中国国奥队的阵型还没有迅速展开,所以处在边路的伊朗球员就可以在无人盯防的情况下舒舒服服的送出高质量的传中球

中国国奥队阵型展开速度过慢,伊朗队员抓住机会送出传中

完整动图如下,伊朗队员左边后卫19号得球后迅速将球传给中场队员,然后自己快速向前插。伊朗队员在中路简单做出传球组织后,有意将球再次分给左边路无人盯防的19号左边后卫。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队的阵型阵型,此时显得非常“窄”既没有没有保证阵型合理的展开与收缩,又没有合理的覆盖到球场的每一个空间,最重要的是整支队伍都忽略了19号左边后卫的压上助攻。

伊朗队打出了一波排漂亮的边中结合战术进攻

伊朗队的边中结合战术在这次进攻当中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这次进攻发起于边路,结束于中路。边后卫,先将球传给中路,中场得球后,稍作组织后再将球分给边路,左边后卫在无人盯防的情况下送出传中球,再次将球打到中路。

一次非常完美的边中结合,将中国队的整体阵型压缩并合理的利用球场宽度,创造出机会。这次流畅的进攻体现出伊朗国奥在比赛中极强的战术性与执行力。


在比赛的尾声阶段,中国国奥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阵型展开速度过慢,对伊朗队边路的球员限制不够。

如下图所示,伊朗国奥在右边路准备起传中球找中路包抄的两个点。此时此刻,中国国奥队的阵型仍然拘在中间,没有快速的向两侧展开,尤其是向处在有球的右侧这一边快速展开。所以,伊朗队球员能够在边路从容的起球传中,不受任何限制正是因为中国国奥在边路没有给对手足够的压力,从而间接地制造了这个点球。

阵型过窄且对对方边路球员限制不足

完整动图如下,虽然我们说这个点球判罚有些争议,但是如果中国队队员能够快速展开阵型,确保球场的宽度不被对手利用的话,同样也是可以避免这次点球的。外围完全交给了对手,灾难自然也就留给了自己。

中国国奥队的阵型被对手压在中间,向两侧展开的速度过慢

上半场的被动源于主教练郝伟对球员的错误使用,下半场更换位置后,攻防两端都有了不错的发挥

中国国奥队在上半场防守端承担的压力比较多,场面一度十分被动,险些被对手抓住机会,在上半场就取得领先,你要问我为什么中国队的上半场如此被动,我从攻防两端来给你解释。

在防守端,上述提到过中国队在边路防守时存在的两大问题:

  1. 中国国奥在防守时投入的人手不够,面对对手的多人穿插跑位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经常会出现3打2的不利局面。
  2. 中国国奥队的阵型展开速度过慢,对伊朗队队员在边路的限制不够。

如果从进攻端来讲,主教练郝伟的最大败笔就是将10号胡靖航顶到了单箭头的位置,这使得中国队在上半场的进攻很难有效的组织起来

因为10号胡靖航无论是从身体对抗上讲还是从绝对速度上讲都没有优势来胜任单箭头中锋的位置所以中国队的进攻往往到胡靖航这里时球权就会易主,原本郝伟的打算是将胡靖航作为中国国奥队进攻的发起者,然而事实上胡靖航却成为了中国国奥队的进攻终结者。

下半场中国国奥队的进攻四人组,胡靖航来到左边前卫位置

下半场一开始,主教练郝伟就对进攻端的人员组合做出了调整。上半场胡靖航顶在中锋位置,在他身后的则是田鑫,左边前卫是周俊辰,右边前卫则是陈蒲。下半场的调整,如上图所示,周俊辰与胡靖航的位置有了一个交换周俊辰既有不错的身体素质,又有极强的爆发力和灵巧性,他能在对手的后卫线与中场线之间来回游走,可以为伊朗队的后场给予更多的压力。而胡靖航来到左边前卫位置,可以利用自己的带球能力,在左路实现一些突破从而联系到中路的队友。

下半场的这一调整彻底激活了中国国奥队的进攻,中国国奥在左边路的进攻配合也越来越流畅。进攻端给予对手一定的压力可以为自己的后场减轻一些防守压力。郝伟指导在下半场成功解决了进攻端的问题,但防守时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从而在比赛行将结束之时被罚了一个点球,中国国奥队功亏一篑,最终输掉了这场比赛。


写在最后的话

中国国奥本届U23亚锦赛就这样结束了,3战皆败,且未取得一粒进球。不得不说主教练郝伟在张玉宁缺阵的情况下备选方案做的很不成功,在前场缺少一个支点的情况下,进攻会显得缺少层次与节奏,同时更容易丢失球权被对手打反击。郝伟在张玉宁缺阵的情况下都是采用双前锋打身后的冲锋战术,但是从这几场比赛所呈现的结果来看不是非常理想。

直到这一场比赛的下半场,进攻端上的变化与优势才逐渐显现出来,郝伟选择了边路的盘带型前锋加中路灵巧型前锋的组合,很好的将进攻端相互之间串联了起来。这也是大赛当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尤其是这种锦标赛、杯赛,一场定胜负的比赛,主教练的临场应变能力将发挥巨大作用。

想要阅读更多深度足球类文章,欢迎大家关注“看透足球”,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0794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