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调腔青春版轻喜剧《三请樊梨花》在县文化中心首演。该剧由陈伟龙执笔改编并导演,青年演员潘佳钰、陈涛担纲主演,整本大戏初次亮相,就收获不少掌声和笑声。
年轻演员集体亮相
主演都是“生面孔”,是此次演出的一大亮点。为培养更多优秀调腔传人,新版《三请樊梨花》在选角上全面启用青年演员,其中许多年轻演员更是第一次担纲大戏主演。从一个眼神,到一句念白,再到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需要跟着老师、导演的示范,一点点学习领悟。按以往的惯例来说,排这类传统剧目,导演主要负责拉框架、把握大致方向即可,舞台动作设计等环节由演员主导。不过,面对两位初挑大梁的青年演员,陈伟龙实打实地为二人一点点“抠”戏,唱腔、步法、手势、身段都反复指导琢磨,力求舞台呈现更加完美。
面对前辈的悉心教导,两位主演也相当努力,白天全剧组一起排练,晚上两人还主动给自己加任务,排练一个月,练功房的灯亮三十个晚上。正式演出当晚,薛丁山与樊梨花首次会面一场戏中,两人有大段的对打场面,一支白杆长枪对上一把绣绒梨花刀,你来我往配合默契,动作流畅优美,赢得一片掌声。此外,樊梨花大战杨藩一场戏中,潘佳钰展现出扎实的武功;薛丁山哭灵一场戏中,陈涛使出行云流水般的甩发功,都引得观众频频喝彩。当晚观看演出的人群以老一辈调腔艺人、资深戏迷为主,舞台上这批青年演员的成长蜕变也得到他们的认可。
传统剧目改编新生
除演员方面大胆启用新人外,调腔剧团对《三请樊梨花》的剧本也进行新编,使这出传统调腔剧目呈现出新的亮点、看点与笑点。今年上半年,陈伟龙就对剧本进行改编。结合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这一特点,他从“青春版”戏曲角度着手,放大传统剧本中的喜剧部分,大胆加入现代化台词、网络用语,并引入各类声腔、民间小调,烘托气氛。
陈伟龙这样解释自己改编剧本的初衷:“在观众熟知的情节中穿插一些现代化的台词,会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让观众新奇之余觉得有趣。调腔起源于明朝,早在元明时期,戏曲表演里就有‘插科打诨’的说法,历朝历代的戏曲演员都会在演出中穿插时事,打趣逗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编’才是‘仿古’。”
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主任王莺告诉记者,这出《三请樊梨花》是该中心2019年创排的业务大戏之一,启用新人演员、新编“青春版”剧本,是他们的一步大胆尝试。王莺认为,只有多给青年演员机会,让他们站在聚光灯下独挑大梁,才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为调腔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新编剧本也是为古老剧种引入“活水”的一个做法,旨在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群走进剧场,了解调腔、欣赏调腔、爱上调腔,让调腔焕发生命力。“台上是青年演员,台下是年轻观众,这样的戏曲才能更有朝气。”王莺总结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2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