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为奥斯卡评奖又快开始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最近“奥斯卡”被本叔身边朋友提起的频率特别高。那天,本叔突然问了大家一句,“奥斯卡,奥斯卡,你们知道奥斯卡奖到底是怎么评出来的吗?”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居然还有人不服气,说,”你知道,那你说呀!”
于是,本叔决定开个号,来说说电影奖和电影节的那些事,就从奥斯卡奖开始!
虽然本叔也曾经对奥斯卡没有给最爱的两个导演——希区柯克和库布里克,颁发最佳导演奖表示过不服,但是在了解了它超级庞大的投票成员、超级复杂的投票流程和超级严谨的评奖机制之后,本叔是真的望“奖“兴叹了。
奥斯卡颁奖信封 the oscar goes to
决定“奥斯卡的去向”(the oscar goes to)其实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作,会涉及超过7000名投票成员和数百个合格的影片和影人,它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详细的规章,真要细写大概可以写一本书出来。传说普华永道是奥斯卡80年的御用计票员,为什么?因为没有另外一家机构能够充分理解并执行这套机制。
今天,本叔就吐血一试,和大家聊聊奥斯卡奖到底怎么评出来的?争取让大家能大致了解这个烧脑的评奖机制是如何运转的。如有说错之处,欢迎指正。
有时间的可以通读全文,没时间的可以花1分钟看看下面这个 “奥斯卡评选流程精简版”:
l 发布规则并接收申请。
首先奥斯卡奖的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简称学院)会发布当年的评奖规则,然后收到由具备资格的影片的制片方或发行方提交的参评申请。合格的参赛影片基本要求是这样的(规则有30多页呢,这里只简单说下故事片的一般要求,有兴趣有时间的朋友自己找来看吧):
- 影片长度超过40分钟;
-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电影院进行过公开放映;
- 影片格式可以是35mm或70mm的胶片格式或24帧的数字格式;
- 放映地点必须是在洛杉矶,并且是7天连续的售票放映。
l 发提名选票。
12月底或1月初,普华永道会把经过学院认定的《合格影片名录》(Reminder List of Eligible Releases)和供提名用的选票发给有投票权的学院成员。以前是邮寄纸质选票,现在与时俱进了,纸质投票或电子投票都可以。
l 提名投票。
投票人需按偏好顺序1,2,3…列出自己最想提名的影片或影人(奥斯卡组委会用心良苦地要求每个人要“跟随自己的心”)。
- 学院17个分支机构(导演、演员、摄影等等)的成员按所属不同类型的为其相应领域的奖项投票,选出被提名者(就是导演只能提名最佳导演,摄影只能提名最佳摄影);
- 最佳外语片和纪录片的提名只能由各分支机构成员组成的特别小组选出(不过根据2019最新规定,最佳外语片也打破了惯例,所有学员成员都可以投票来选出提名者);
- 所有学员成员都有权提名最佳影片。
l 统计和公布提名名单。
普华永道会回收选票,按“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统计出各类别的提名者(据说要花1700人时),学院一般会在1月中下旬公布提名名单。
l 最终投票。
提名名单公布后,学院成员们有四周时间来观看所有提名影片并选出自己认为的优胜者。除了最佳影片继续使用“偏好投票制“外,其它类别就是直接投票制——在各类别的提名名单里选出自己的最爱,得票率最高的提名影片或影人将获胜。(虽然奥斯卡组委会还是用心良苦地要求所有人必须在看过所有提名影片后才能投票,不过因为并没有监督和处罚机制,据说没看片就投票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的。)
l 统计和准备获奖名单。
颁奖礼前几天,普华永道的计票团队会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统计出各奖项得票最高者,制作并封存获奖名单。(据说,这个地方有严格的安保识别系统、计票团队的成员都是临时才会知道地点,并且是在隔离的房间里分开做一部分的计票工作,如果一个房间门开得太久,洛杉矶警察局就会立马赶到。计票大概会用3天时间,除了普华永道的两个合伙人,没有人会知道谁是最后的赢家。)
统计结果出来后,两名合伙人就开始准备获奖者卡片和信封,他们会将获奖者卡片装入24个信封——每个类别的获奖者各一封,外加两套备用信封,共计72个密封的信封放入锁定的公文包里。
l 颁奖礼颁奖!
从拿到获奖名单到颁奖礼前,普华永道的两个合伙人都要一直各自拿着一个装有获奖者信封公文包,并且为了确保最大程度的安全,两个人还得在警察的保护下各自行动,以确保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们中至少有一人会到达颁奖礼现场。(这防范意识是不是太强了?)
颁奖礼开始,普华永道的两个合伙人会在舞台的各一边,身后还站着洛杉矶警察局的护卫,直到颁奖人上台,他们才会把信封交给颁奖人。
最后时刻,颁奖人宣布并颁发奥斯卡奖。
普华永道的合伙人这时候也不能闲着的,他们已经记住了所有获奖影片和获奖演员的名字,如果有不正确的获奖者被宣布,他们必须走上舞台进行制止。80年里,他们只失误了一次,差点就被奥斯卡fire了。在《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那次,他们本应该在华伦·比提说出《爱乐之城》的时候就及时纠正错误,可能是他们当时也懵了,然后就有了大家都看到的奥斯卡史上最大乌龙。
2017年《月光男孩》的奥斯卡乌龙时刻
了解了这个精简版评选流程,充其量也就懂了个奥斯卡奖的大概,人家的大招还没放呢。
虽然咱也就是个吃瓜群众,不过本叔还是来给大家划划重点,万一哪天可以用来装装Bigger!
重点一:最老电影奖(年岁最大,没有倚老卖老,还在与时俱进!)
奥斯卡金像奖的主办方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缩写AMPAS,简称学院),它是由米高梅电影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在1927年创立的,虽然AMPAS从开始就宣称是非盈利组织,不过奥斯卡的赚钱能力真是与生俱来的,1929年5月16日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饭店举行,15分钟,门票5美元,卖出了270张。
奥斯卡到现在已经是91岁高龄了。要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也是1932年才有的,金狮奖也还比奥斯卡奖小3岁。不过,虽然是年纪最大也最受尊重,奥斯卡倒没有倚老卖老,反而是在不断成长中。每每遭到质疑或指责,人家就会反省反省做出改变。
有人说评奖有假,他们就找来了普华永道;
有人说《蝙蝠侠:黑暗骑士》没有入围最佳影片太不公平,他们就增加了最佳影片的提名数,并且开始了“偏好投票制”;
有人说学员成员太多男人和白人,他们就疯狂收编女性和不同种族的影人;
有人说它就是美国人自己玩的游戏,这不,他们今年就对“最佳外语片”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本叔不是奥斯卡的粉,但真心觉得,人家这么大把年纪也是不容易呀。
1959年第30届奥斯卡就已经是这样的盛况了
重点二:最强评委团(学院成员并不都是评委,是评委的都超强!)
虽然奥斯卡和戛纳、威尼斯的评奖机制不同,学员成员只是拥有奥斯卡奖投票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委,但貌似大家还是习惯以奥斯卡奖评委来称呼他们。
谁能成为奥斯卡奖评委呢?
首先你要先成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员。这个成员可不是那么容易加入,因为它不接受申请,而是必须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现任成员正式发起推荐的。(好莱坞也是一向讲关系的!)然后就是严格的资质审核,除了要求在各自领域 “取得了电影艺术和科学方面卓越的成绩”之外,还需要有代表作品。编剧、制片人和导演要有2部署名的电影作品,演员至少要在3部电影中扮演过角色。技术部门,如艺术总监或视效总监必须在其领域中活跃若干年。一旦进入学院,那些原本身兼数职的电影人只能归属一个分支机构 。比如,本·阿弗莱克只能作为演员而不是导演加入,布拉德·皮特也只能作为演员而不是制片人加入。
这还没完,以前是成为会员就有投票权,2016年出了新规定——只有活跃的、终身的学院成员才有投票权。活跃成员,需要在投票前的10年里,至少在1部电影中工作过。终身成员,连续三届的10年任期内都很活跃,那么将获得奥斯卡终身投票权。(也就是说如果你在20岁成为会员,然后在每十年里至少拍一部电影,50岁的时候你就是终身成员了。)
当然还有一个成为奥斯卡评委的方法,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你只要拿过奥斯卡奖或得到过提名,就可以直接晋级获得终身投票权。
根据奥斯卡官方公布的新增成员名单,今年学院成员人数将达到1万人!队伍大,不好带!为了不被人说”太man”、“太白”、“太美国”,学院也是拼了老命来“拉”人,女性成员、不同种族成员、美国以外成员的比例在激增,范围已涵盖59个国家。我们中国的评委就有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陈可辛、娄烨、梁朝伟、刘德华、章子怡、张曼玉等一二十个。
全世界的电影精英都差不多在这了,还有比这更强的评委“天团”吗?
重点三:最难投票法(精通数学、会计、统计……才能搞懂的投票法)
奥斯卡奖的投票机制相当复杂,尤其是对最佳影片的投票选择。对于那些没有主修数学或会计学的人来说,可能如同天书 。除了普华永道和奥斯卡组委会的人,可能连参与投票的成员都不太明白这个机制。所以,本叔也不打算在这里多作解释,有兴趣的话可以观看下面这个视频链接https://www.ixigua.com/i6764919731838255624/
视频里的大叔不是本叔哦,不过他会在5分钟内告诉你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怎么选出来的。
当然,奥斯卡评选的具体细节远不止于上面的视频, 不过对于这个评奖机制,有几个关键词可以重点了解一下:
l 魔术数字Magic Number
别被名字欺骗了,这可不是变什么魔术变出来的数字!这是普华永道在收到选票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找到这个“魔术数字”。它是通过计算该类别收到的总票数,除以可能获得提名的数量加1,然后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整数。一旦一部影片或一个影人的票数达到了这个神奇的数字,就有资格获得奥斯卡提名。
举例来说,假设今年收到最佳男演员奖的投票是600张,除以6 (可能提名人数5+1),这个类别的魔术数字就是100票,假设华金·菲尼克斯在其中,那么他在第一轮只要获得100张将他列为第一选择的票,就能成为正式提名人。然后,获得最少的第一选择选票的人被淘汰,这部分选票被重新分配到选票上第二选择的名字。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每个类别选出五个提名人。
2019年奥斯卡终选选票
l 偏好投票制 preferential ballot
上面所提到的过程就是偏好投票制,只不过其它类别只在提名投票时用,最终投票就会用直接投票制选出获奖者——每个类别一人一票,得票率最高的提名人将获胜。
而最佳影片是在最终环节仍采用偏好投票制,一部电影需要一半以上的选票才能获胜。如果没有一部电影获得第一选择的一半以上,那么最少的提名人就会被淘汰。然后,根据投票者的第二选择,这些选票将给予其余的提名人。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最佳影片出现。
按照奥斯卡组委会的解释,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确保最佳影片的得主是最受投票者喜爱的电影。实际上,这个机制,让那些拥有热情追随者的冷门电影,会比被很多人只是喜欢一点点的电影更有竞争力。假设电影A 有300张将它列在#1或#2的选票,电影B有500张将它列为#4或#5的选票,虽然B的票比较多,但因为B的这500张投票已经被放进了这些选票上#1或#2的电影里了,相较而言,A将更有机会获胜。这样讲,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爱乐之城》会输给了《月光男孩》?可能很多人都觉得《爱乐之城》不错,但还没喜欢到把它排在自己NO.1,而投票给《月光男孩》的总人数可能没《爱乐之城》多,但如果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把它排在了NO.1,那么它获胜的机率自然就比《爱乐之城》多。
l 最佳国际影片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这可是奥斯卡奖最新鲜的一个词,来自我们最有参与感的奖项——最佳外语片,奥斯卡今年为它做了不少改革。
首先是改名字。“外语片(Foreign Language Film)”的类别改名为“国际电影长片(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因此,“最佳外语片奖”也将改名为“最佳国际电影奖”。
然后是改规则。此前,原“最佳外语片”的5部入围电影,是由学院资深成员组成的特别小组投票决定的。从本届开始,所有学院成员都有权投票来选出“最佳国际电影”的5部提名影片。
今年,有93个国家和地区选送影片竞争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也就是会有“93选10→10选5→5选1”这样一个流程。10部、5部作品名单都会公布,12月16日将公布10部短名单,明年1月13日公布5部的提名名单。今年暑期大热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入围了这个新命名的类别,最终能否创造奇迹,本叔和大家一样非常期待12月的短名单。
写到这里,本叔要长舒一口气!呼~~~
奥斯卡奖的事其实还有很多可讲,不过这次就到这里吧。
知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朋友已经在催我写《戛纳怎么评奖》的了,如果你也想知道,那就继续关注“淘奖不服叔“吧,为了戛纳的秘密,本叔会再吐血一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03159.html